×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圣诞前夕缅怀在烟台宣教饿死在平安夜的慕拉第(Lottie Moon)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ZT: 慕拉第百年前的中国往事
申 红 隋翔宇

<http://dzrb.dzwww.com/qlwh/201112/t20111213_6816121.htm>

  蓬莱老县城画河南段西侧的登州圣公会教堂里立有一块“遗爱碑”,是献给外国人的,上面写道:“大美国慕拉第女士遗爱碑”。
  在远隔重洋的美国弗吉尼亚州也有一块墓碑,墓志铭为:“四十年在中国传道的美南浸信会传教士慕拉第之墓。”两块碑共同的主人是清末在山东登州一带布道近40年的美国传教士慕拉第——与其他传教士不同,这位美国女子有着一段不一样的传教故事。

  从弗吉尼亚到登州
  “我来华北的最初印象是随和而惬意,这里有着异乎寻常温和的气候,到处鲜花盛开,树叶葱绿。登州是中国最干净的城市,我这里是城中心,有着纯净的空气和充足的阳光。”
  1873年11月1日,单身的美国女子慕拉第(Charlotte Digges “Lottie” Moon)刚来到登州不久,对这片陌生的土地感到新奇和兴奋之时,她在给负责派遣事宜的美南浸信会协会执委会干事塔珀写的信中不吝言辞地夸奖着这座山东滨海城市。
  清代登州府治位于蓬莱,东临大海,西望京津,北接辽东,南邻内地,古时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水陆交通便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根据清政府与英法美等国签订的《天津条约》,登州被辟为通商口岸,虽然后来因为水浅移到烟台,不过当时的烟台还只是登州府福山县辖下的一隅而已,作为胶东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登州府城在通商不久之后便有大量的外国人进入,而传教士这个群体也在其中。
  根据蓬莱史籍记载,早在1861年2月,美南浸信会传教士海雅西便首至登州,而烟台则迟至半年后的8月方才正式开埠,随后继来者不绝。海雅西次年在北街观音堂建成的教堂当时也成为华北浸信会第一教堂,之后美北长老会倪维思、盖利等人也陆续到来。1863年美南浸信会高第配夫妇至登州,于三年后在南街建浸信会教堂,再在1872年之时于画河桥南西侧建立基督教圣会堂,成为当时美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重要场所,在如此背景之下,同属于美南浸信会的慕拉第便在第二年即1873年来到山东登州。
  成年后的慕拉第身高只有4英尺3英寸,不超过一米四。而这个看上去会有些矮小的美国女人之所以会选择到远隔重洋的异国传教,也与她的家庭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1840年12月12日,慕拉第出生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阿尔伯马尔县的一个种植园主的家庭中,园内拥有1500英亩的土地,在共七人的兄弟姐妹中,她排行第三。她们的母亲就是一位虔诚的浸信会教徒,从小便给孩子们讲述宗教故事,其中就包括耶德逊去缅甸传教的经历。相对于《圣经》的说教,小慕拉第起初对莎士比亚的作品更感兴趣,不过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慕拉第在18岁的时候正式受洗入教,天资聪颖的她在三年之后取得文学硕士学位,成为美国南方最早获此殊荣的女性之一。1873年,美国南浸信会放宽政策,允许单身女性出国传教,慕拉第主动申请,遂被派往中国,于是便远渡重洋来到登州,在这里一待就是将近40年。

  孩子心目中的“饼干小姐”
  由传教士的特殊身份,刚到登州的慕拉第一开始受到了不少排斥,当她走在街上时,会有当地人向她吐唾沫,扔石块,对她的称呼更是带有极大憎恶色彩的词汇“洋鬼子”。这位出生于美国富人之家的千金小姐,尽量抛开了她从小就习惯的西方礼仪风俗,外面穿上了中国的蓝色棉布制作的、宽大袖口上镶有黑色缎子面的大褂,头发也挽起发髻,以一种近乎劳动妇女的平易形象出现在乡间村民的面前。
  同时,慕拉第还再一次展示了自己在语言方面的天赋。早在美国期间,她就能运用拉丁语、希腊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来到登州之后,慕拉第很快学会了当地的方言,并主动寻找和当地人交流的机会。慕拉第最初是在门口放几块饼干,引来街坊邻居的孩子,慢慢地通过孩子接触他们的妈妈,再从诸如烹饪、缝纫、洗衣、提水这些日常琐事入手逐渐打消了乡村民众的疑虑,日益走进他们的生活,被人们所接受。后来,在当地孩子的心目中,她不再是洋鬼子了,取而代之的是“饼干太太”、“饼干小姐”。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受过高等教育的美国女子在一开始接触中国社会时就有感于妇女地位的卑微,第一此见到中国妇女缠足的风俗后,惊讶的慕拉第忍不住在信中向朋友倾诉:“她们那变形的双足,蹒跚走路的样子,是她们思想落后的象征。”此后,慕拉第一直努力向当地妇女宣传裹小脚的害处,劝说妇女放脚,1878年2月,她在登州办起了一所食宿女学校,读书的大部分是贫穷人家的女子,慕拉第在女校率先兴起了反缠足运动,禁止缠足者入学,将放足作为入学的先决条件,在一定程度对当地妇女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饿死于归国之途
  在登州生活了十多年之后,1885年,慕拉第前往平度一带开辟新的传教区,忙于工作的她几乎找不出时间回到故国。直到1891年,来到中国已经18年之久的慕拉第才第一次回到美国。
  1894年,慕拉第再次来到山东登州,重回工作多年的故地也让她感到十分亲切,她自己是这样写道:“近来,我每天在这个城市进出,从没见过像现在这样和谐的氛围和甚至有时非常喜悦的心情。”此时的她已经和这座中国海滨城市融为了一体。
  随着时间的增长,慕拉第的声望也不断提升。至今在蓬莱还流传着袁世凯前来聆听布道的故事,当时在山东巡抚任上的袁世凯慕名前来教堂,却坐到了给妇女专设的座席上,慕拉第温和地把他请到了合适的位置。
  在义和团运动爆发后,慕拉第短暂地离开了中国,虽然年岁已高,并且身体健康状况不如以前,但她还是坚持回到了登州。在剩下的岁月里,除了布道之外,她还一直为救助灾民而不断地奔走着。
  当初刚到登州的时候,一封给友人的书信便记录下了慕拉第的行善之事:“你给我的5元5角钱是这样使用的,我把5元钱给了两年来一直分发食物给灾民的理查兹先生,剩下的5角我给了街头饥饿的乞丐。”1912年,平度县境内发生饥荒,慕拉第提清所有银行存款,又多次从薪金中抽出款项救济灾民;在大家为平度县捐钱的会上,慕拉第把最后一元钱也捐献出来,并且把自己的食物和周围人分享。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心力交瘁,慕拉第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当年12月1日,慕拉第曾因饥饿昏倒在床上,此时她的体重下降到只有50磅,同伴把她送上回美国的船。12月24日,平安夜里,当船经过日本神户港时,慕拉第逝世。
  慕拉第去世后葬在了故乡弗吉尼亚,她的生平事迹也得到了中美两国人民的敬仰,从1888年开始,美国南方浸信会把每年的圣诞奉献称为慕拉第圣诞奉献。1973年,为了纪念慕拉第到达登州100周年,美国拍摄了一部关于慕拉第的电影。
  在慕拉第生活了将近40年的登州古城,当地民众也没有忘记她,在她去世数年后,1915年,登州民众为她树立了那块“大美国慕拉第女士遗爱碑”,慕拉第也成为众多来到登州传教士中被立碑记传的唯一一人。


慕拉第∶为中国饿死的单身女宣教士
黄濠光
<http://kelv.blog.hexun.com/12935087_d.html>
出生在十二月
对于美南浸信会宣教士慕拉第(Lottie Moon,另译李题鳌)来说,她一生中有好几个重要时刻都在十二月发生。首先是她的出生,她于1840年十二月十二日诞生在美国维珍尼亚州Viewmont市一个富裕的浸信会家庭。她的家族拥有一千五百亩地的种植园,利用黑奴种植烟叶。父母生了七名子女,慕拉第十三岁那年,父亲在内河船上因意外而丧生。

慕家看重教育,母亲给慕拉第安排了最舒适的生活,也把她送进了当时最好的学校。她廿一岁已获得文学硕士学位,是少数女性获此殊荣的其中一位。她自己在家也修读许多科目,学会了讲拉丁语、希腊语、法语、德语、义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她也读得懂希伯来文,后来更掌握了中文。

慕拉第个子矮小,长大后只有四尺三寸高,然而她聪慧过人,说话直率。自小虽有宗教熏陶,少年时并不太热心,直至大学校园爆发复兴,她在十八岁才灵命更新。在那个年代,才德的女子在社会中也没有很多发展机会,但她的家族却很例外。她的大姐Orianna习医,在南北战争期间在南军任军医,而慕拉第在战时帮助母亲打理种植园。

年青的慕拉第亦有男士倾慕,但她对婚姻不感兴趣,只觉得有呼召去外国宣教,尤其是远东。不过,当时的宣教机构很少招募单身女宣教士,慕拉第只有去教书。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之后,慕拉第的姊姊去了中国宣教,她的妹妹也于1872年去了华北。慕拉第也要去中国宣教,而美南浸信会于1873年放宽政策,准许差出单身的女宣教士。慕拉第于同年七月七日被海外宣教部正式差往中国,那年她已卅三岁。

踏足中国在十二月
慕拉第首先踏足中国是1873年十二月,她来到山东省的登州府(烟台市),那是北方饥荒最严重的一年,她第一次亲眼看到有人饿死在街头,心中激起强烈的同情心。她向家人和朋友要钱来救援灾民。关于其中一份捐款,她写了这样一封信给美南浸信会海外宣教部主任Tugger博士∶「您给我的五元五角钱是这样使用的∶我把五元钱给了两年来一直分发食物给灾民的Richards先生,剩下的五角我给了街头饥饿的乞丐。」

慕拉第学会了中文,她为没有读书机会的女孩子办了一所学校,并且追随其它宣教士到农村传福音。她走遍许多乡村,发觉自己最热爱的不是教书,而是传福音。她的姊姊和妹妹都无法适应在华的宣教生活,先后返回美国,唯有慕拉第继续下去。每到农村,常有人围着她,她每天都有回答不完的问题,都有走不完的村落,天天都要讲到口干喉哑,真是工作艰辛,然而妇女们对她教导的回应,以及福音得到广传,又使她感到无比欢欣。

当时宣教工作主要由男宣教士去做,但他们最终发觉只有女人能够接触女人,所以很需要慕拉第这类单身女宣教士,但在工场上,仍是由男宣教士指挥一切。慕拉第经常致函差会,要求给予女宣教士有平等的声音和服侍的自由。她也要求差会差派更多宣教士来中国,并鼓励美南浸信会的妇女们在各堂会组织宣教部,用来支持宣教士,甚至产生宣教士。结果诞生了妇女宣教士联会,为宣教筹募了许多经费。第一次「圣诞节宣教奉献」筹了$3,315.26(美元),足够差出三位新宣教士去中国。而为了纪念慕拉第领导妇女们第一次成功支持美国海外宣教事工的圣诞节奉献,每年的圣诞奉献就称为慕拉第圣诞奉献,至今总共筹募超过二十亿美元。

慕拉第初来中国,是抱有文化优越感,视中国人为低下民族,坚持美式衣着,有异于异教的中国人。但后来她发觉,少一点西化,多一点认同中国人,就能减低华人对外国人的好奇或敌意,而向福音开放。她开始穿唐装,采纳中国风俗,学习对中国文化敏锐一点,以致尊重及欣赏中国文化和学问。结果换来中国人对她的爱戴和尊敬。

平度县开荒在十二月
1885年十二月,四十五岁的慕拉第决定到平度县去作拓荒工作。那里的妇女儿童们没有一个敢跟她接近的,她的手中总是拿着一盒糕饼,分给孩子们吃,但乡下人却怕她用毒药害死他们。一天,一个非常饥饿的男孩忘了惧怕,竟把糕饼接过来吃了一口,一尝到味道,整个糕饼就很快地下到了肚里。男孩并没有中毒,大家立即在平度县城中传扬∶「那个白女人是个好人,而不是个坏蛋!」慕拉第给邻居的孩童们礼物,邻居们也帮助她担水、扫地、洗衣服,她与平度人建立了友谊,平度县布道所随即成立。

每逢节日,村民到县城的庙里烧香,慕拉第就请妇女们到自己家中作客。出于好奇心,她们就去,并邀请慕拉第到她们村里去,就这样她终于得到了向各个村庄传扬耶稣的机会。

美国人当时对宣教的观念,认为宣教士要一生在工场,甚至死在工场,所以许多宣教士不会期待再见到亲人和朋友。慕拉第看见许多宣教士辛劳工作,休息不够,英年早逝。她要求差会给予宣教士定期回国述职的机会,让他们可以休养生息。她个人也于1892年及1902年回国。在美国期间,她曾经坐在老罗斯福总统的轿车里,与总统交谈过。

在义和团爆发之前,袁世凯常到登州礼拜堂听道,一次他坐到了妇女们那边的席位上,慕拉第却好言请他坐到男士们的位上。1902年初,城乡兴起了福音热潮,教会大复兴,圣灵在众教会中动大工,整个春天都充满了喜乐的消息。一次,慕拉第在五十里铺讲了一整天,妇女们都专心地听她讲解圣经,认真地学习诗歌,她把全部心意都放在了带领人归主的幸福工作中,而忘记了美南浸信会已没钱支持她的宣道工作,拒绝派人帮助她传福音的要求。教会会员是她的亲人,若是没有她,这些人永远不知道基督的爱。

饿昏辞世在十二月
1904年慕拉第述职后回到中国,遇上连年饥荒,许多人饿死。她要求差会拨款救济,但差会本身也负债,不只无力救济,连慕拉第的薪酬也无以为继。她唯有拿出自己的储蓄和食物与周围的人分享,结果伤及她的健康。至1912年,她体重只有五十磅。

1912年春天,伤心的事情临到慕拉第,饥荒临到了她心爱的平度县基督徒。她把仅有的一切都送给了农民。在区联会会议上,大家捐钱回应平度县,所有的宣教士都全尽力奉献,慕拉第把最后一元钱都献上了。但是,对于饥荒的需求,只是杯水车薪。十二月一日,慕拉第饿昏,倒在床上,如果她的平度会友饿死,她宁愿不吃饭;如果美国海外宣教部没钱支持她,她也不再靠借钱过日子。宣教士把她送上船回美国去。十二月廿四日船经过日本,她在神户港饿死离世,享年72岁。

中国的信徒为她悲哀,从登州到平度,悲伤笼罩了天真的孩童和驼背老人的面孔。慕拉第在中国撒下了福音的种子,这些种子长成结实,又使福音广传,直到今天。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Modif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灵感悟 / 圣诞前夕缅怀在烟台宣教饿死在平安夜的慕拉第(Lottie Moon)
    • 赞美这佳美脚踪
    • commem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