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基督教和回教一样,乃是世上最不宽容的两种宗教。和佛教比起来,这特点就显得特别突出,其所以如此,我想是犹太教教义的内在缺陷决定的。基督教来源于犹太教,回教又来源于基督教,因此原始教义都强调对异教徒的迫害,都主张“圣战”,美化歌颂以上帝的名义发动的战争。这两大教因而都具有相似的侵略性,其侵略动力来自于宗教信仰。
我曾经指出,摩西乃是法西斯的始祖,他提出的Promised Land的概念,以及如何分别对待永久占领区,暂时占领区和敌占区居民与财物的冷血政策,我实在看不出和纳粹搞的那套有何区别。
20多年前我初到西方,如饥似渴地阅读国内找不到的《圣经》,不料《旧约》只能用repulsive, repelling之类的形容词来描述,以致我时断时续,反复给自己打气,但到最后也没能看完,觉得比《毛选》还难忍受,最后只能细读了大慈大悲的《新约》。到现在我也不明白,基督徒怎么有那本事把两种毫不相同的宗教熬在一锅里。
《旧约》最令我反感的,是耶和华的专横、残暴、自私与猜忌,他的心眼之小,嫉妒心之强,简直连毛主席都比不上。这种神当然与宽容不两立,看看他嘱咐该怎么整死异教徒或任何偏离他的教义的异端,就可知道基督教为何会在历史上发动那么多宗教战争了。直到一次世界大战,双方的教士还为自己的军队祝福,甚至为大炮洒赐福圣水。倘这算不上人类历史上最恶心的事,起码也名列前茅。
我这儿所谓“异端”,指的是“同教不同宗”;所谓“异教”,指的是不同教门。原始基督教只有一家,但因罗马帝国的分裂便分裂为西边的天主教与东边的东正教。中世纪在德国等地发生的宗教改革,使得天主教分裂为旧教和新教两大派。旧教就是原来的天主教(Roman Catholic),受罗马教廷管辖。而新教(Protestants)教派五花八门,是一个颇笼统的称呼,在中国又称基督教。但此词又用来泛指整个的耶稣教门,因此造成中国特有的混乱。上次消极贤甥不知此理,还跟我横挣了半天。所以此处特地说明一下:本文用的“基督教”是广义的,Protestants则用“新教”来指代。
基督教和共产党差不多,杀起同教不同宗的基督徒来要比杀异教徒更来劲。除了原始基督教分裂为东正教和罗马天主教因为地理上的相隔,没有动刀子之外,宗教改革带来的血雨腥风堪称历史上的一大奇观(spectacle)。
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德国、北欧和英国等国脱离了罗马教廷的统治,形成路德宗(Lutheranism)、加尔文宗(Calvinism)和安立甘宗(Anglicanism)三个新教宗。改革运动的主要领袖是德国教士马丁路德和法国教士加尔文(后者在日内瓦搞改革)。表面上是对《圣经》的不同理解导致的争吵,其实反映的是权力斗争,也就是世俗政权与神权争夺财富与权力。
此前整个欧洲除俄国希腊等国家外,都处于罗马教廷统治下。教廷通过神的手操控着各国政治,更利用天堂和地狱大发横财。
基督教有所谓“救赎说”,那意思是人生下来就有所谓“原罪”(sin,not crime。可见中文之模糊,不如翻译为“过”恐怕还好些)。如果不赎罪,死后就会堕入地狱。反过来,如果得到救赎,那死后就会进入天国。
罗马天主教会充分利用了这理论来为自己创收。当时的贵族为了死后得到救赎,便花重金请教士为自己祈祷。许多苦修士为了逃避世俗诱惑,逃出红尘进入荒僻的修道院。不料贵族们觉得这些人因为更纯洁,祈祷的效力一定更大,因此追到深山旷野去,加倍出资雇佣他们为自己祈祷,使得修道院成了当地的百宝箱。教会通过把持天堂入口,聚敛了大量财富,甚至把整个国家都抢穷了,跟中国的官僚集团也差不多。要知道教会有多富,去梵蒂冈旅游一次就够了。
教会疯狂聚敛财富,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众目睽睽,全都盯着那百宝箱。法国大革命的一个主要对象就是教会。人民实行“毛共痞子革命”,违反马丁路德的“理性的和平的维护合法财产的主张”,使用暴力把那百宝箱砸开,把僧侣们送到断头台上去。英国则由亨利八世派出军队,以武力查抄大观园,并焚烧了所有的修道院。所以今日你到英国去旅游,见不到什么中世纪的修道院,只有烧剩的断垣残壁。
在英法的百宝箱被砸前,教会的创收活动就已经引起了不满,这其实就是德国爆发宗教改革运动的基本原因。当时教会大量出售“救赎卷”,用现代话语来说就是“天堂门票”,买了它,您死后就不会下地狱而是直升天堂了。马丁路德看不下去,就出来和教会辩论,越吵越僵,最后彻底翻脸。教廷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甚至连将他开除出教的命令都被他轻蔑地撕毁。这原因就是他身后有德国诸侯在撑腰。当时德国还未统一,各地由诸侯统治,这些人早就不满罗马教廷操控世俗政治,想把权力夺回自己手中,更想脱离神圣罗马帝国。邓小平同志教导我们:“这场风波早晚要来。”不管是神权还是政权,最后都落实到钱包上去。教会把持了全欧洲的财源,当然要迟早引来各国君王的反抗。
因此,宗教改革本身并不是什么单纯的关于教义的争吵,甚至也不是反对天主教的烦琐礼仪,而是要打破天主教会对上帝的垄断权,把这至高无上的精神、道德、政治乃至经济资源抢到自己手上。这在本质上其实也是一种“毛共痞子革命”,只不过不是“打土豪,分田地”,而是“反教会,分上帝”,它的主要号召就是“上帝人人有份,不许教会独吃独占”。
从客观效果来看,这瓜分资源的革命是合理的,它用代价相对(只是相对)较小的手段,缓解了社会危机。凡是新教国家,似乎都不曾经历法国大革命那种惨祸。虽然德国宗教改革导致施马卡尔登联盟与神圣罗马帝国之间延绵多年的宗教战争,但比起法国大革命来说毕竟是小巫见大巫。
宗教改革运动的客观效果还不止此。改革运动的另一领袖加尔文的主张对英国人影响极大,他鼓励个人经商致富,认为无论是做官,是做生意发财,甚至是放债生利,都是受命于上帝,和在教会担任圣职没有什么区别。这学说被清教徒接过去,发展为“苦吃苦做苦捐”的宗教信仰,认为人创造财富的数量是蒙上帝恩典的定量指针,所以必须玩命干活。这信仰改变了英美两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促成了资本主义的繁荣。对此已经有人歌颂得够多了,我记得罗素在《怀疑论》中就盛赞清教徒的这一传统,说他们讲究信用导致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旺发达。不过迄今似乎没人指出,这传统甚至反映到殖民地的面貌上去,对比南北美国家立即就能洞见新旧教造成的区别。
但这只是客观效果,从历史真实的角度来看,无论是马丁路德还是加尔文,他们的信仰以及做人都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恭维的。两人都是宗教狂热分子,都有走极端的倾向,区别只在于有无作恶的权力。加尔文在日内瓦搞政教合一,实行个人独裁,疯狂迫害异端以及胆敢批评的人,烧死了50多名异议人士,其中竟然包括著名的西班牙医学家米凯尔.塞尔维特。当时加尔文因为自己权位不稳,为此力主处死塞尔维特,以此来表功。赛尔维特是个天才的医学家,肺循环就是他发现的,已经处于发现血液全循环的边缘,他的英年早逝(似乎只有43岁)使得这重大发现被推迟了几十年。如本文末引用的杰佛逊语录所示,杰弗逊对加尔文的这一罪行极度痛恨。
两人的宗教理论如今看来也是荒谬绝伦。马丁路德的最著名主张是“因信称义”,拉丁文为“sola fide”, 英文为“by faith alone”,中文直译是“相信就行”。那意思是,要得到救赎,唯一需要的就是信徒对上帝荣宠的坚定信仰,并不需要什么善行。
任何一个有常智的人都能看出这理论之荒谬。宗教的全部社会意义,只在于其伦理内容,上帝不过是劝善的胡萝卜加大棒罢了。所以,对群体来说,是否信奉上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干坏事只干好事。如果某种宗教专门教人口中念佛,同时又去为非作歹,这岂不成了党电影《白毛女》上黄家的“积善堂”?佛家说“有心为善,虽善不赏”就是这个道理,它应该是全人类通用的,并不限于佛教。爱上帝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内容应该是爱人,离开爱人的实际内容去崇拜上帝的宗教只会教人作恶。
然而“因信称义”却成了新教区别于旧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歪?这有历史原因。盖当时对“善行”的解释就是给教会捐钱,买天堂门票就是此类善行。马丁路德辈既然要打破教会对上帝的垄断,当然就只能把洗澡水和婴儿一道泼出去。这看上去似乎很蠢,但您若设身处地为他想一下,当时他除了这么做似乎也没有什么别的办法:告诉大家捐钱给教会并不是什么善行?可人家说的是卖天堂门票是为了修缮教堂啊?难道建华美的大教堂礼赞荣耀我主还不是善行?当然只好釜底抽薪,告诉大家那是做冤大头,其实并不能保证自己上天堂。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毒招,是不是?
此说其实是从圣奥古斯丁那儿来的。奥古斯丁认为,上帝作为至善,是一切善的根源,它才是宇宙的本质和实体。罪恶不过是缺乏善,并非上帝创造。它的发生原因是人滥用了上帝赋予人的自由意志,自愿背离了上帝这个善的本体。 马丁路德发展了此说,认为人的罪业是无法救赎的。人的努力能起到的作用,不过是因为你相信并讨好上帝,所以上帝便把你马马虎虎算入“义”的行列,这就是中文为何翻译成“因信称义”。
加尔文走得更远,他认为人类分为两种:“选民”与“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人的主观努力并不能改变这预先注定的事。耶稣上十字架只是为了选民,并不是为了所有的人。选民荣获上帝的恩典,命中注定要拥有智慧和财富,而弃民只能受罪,人的努力无法改变之。那些鼓吹“民主来自于基督教”的同志不妨学习这段“人生而不平等”的教导。《独立宣言》上“人生而平等”的话是杰弗逊写的,而他其实并不信教。这秘密最近被现正在美国流行的几本书披露了。
中国人立刻就能看出来,加尔文的“预定论”(Predetermination)和佛家的宿命论外表相似,但实质判若云泥。佛家给你来世的希望,告诉你此世的福祸是前世的果报。只要你在此世尽力向善,则来世就会有个好结果。如此聪明的设计,既吓阻了作恶,又使人明确了努力方向并获得向善的鼓励。而加尔文却告诉你,无论你是作恶还是行善,都makes no difference. You were born either doomed or blessed!这岂不是教唆富人为富不仁,穷人破罐破摔?世间居然会有人想出这种烂污理论来,真是令人瞠目结舌。
然而奇怪的是,这些烂污教义并没有导致本可预见的恶果。新教徒们同样继承了基督教的“宏观行善”传统,成为社会的主要慈善来源。这我已经在旧作中充分肯定过了。由此看来,一种教派的原始教义哪怕再糟糕,仍然有可能进化为具有正面意义的善教。世间的善恶本非一成不变。
新教的最大弊病,还是它缺乏宽容,在这点上和罗马教廷真没有什么区别。其实罗马教廷禁止哥伯尼的日心说,处死布鲁诺,完全是马丁路德促成的。哥伯尼的著作早就出版了,教廷并未干涉。如果不是马丁路德以此作为攻击教廷的借口,也不至于逼得教廷为了显示坚定的革命立场而查禁哥伯尼的著作,并活活烧死了布鲁诺。就是这个原因,使得美国国父杰佛逊对加尔文宗的分支长老会痛恨入骨:
"The Presbyterian clergy are the loudest, the most intolerant of all sects; the most tyrannical and ambitious, ready at the word of the law-giver, if such a word could now be obtained, to put their torch to the pile, and to rekindle in this virgin hemisphere the flame in which their oracle, Calvin, consumed the poor Servetus, because he could not subscribe to the proposition of Calvin, that magistrates have a right to exterminate all heretics to the Calvinistic creed! They pant to re-establish by law that holy inquisition which they can now only infuse into public opinion" (Works, Vol. iv., p. 322).
这段话就不翻译了,留给拜美教徒们去作家庭作业吧。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我曾经指出,摩西乃是法西斯的始祖,他提出的Promised Land的概念,以及如何分别对待永久占领区,暂时占领区和敌占区居民与财物的冷血政策,我实在看不出和纳粹搞的那套有何区别。
20多年前我初到西方,如饥似渴地阅读国内找不到的《圣经》,不料《旧约》只能用repulsive, repelling之类的形容词来描述,以致我时断时续,反复给自己打气,但到最后也没能看完,觉得比《毛选》还难忍受,最后只能细读了大慈大悲的《新约》。到现在我也不明白,基督徒怎么有那本事把两种毫不相同的宗教熬在一锅里。
《旧约》最令我反感的,是耶和华的专横、残暴、自私与猜忌,他的心眼之小,嫉妒心之强,简直连毛主席都比不上。这种神当然与宽容不两立,看看他嘱咐该怎么整死异教徒或任何偏离他的教义的异端,就可知道基督教为何会在历史上发动那么多宗教战争了。直到一次世界大战,双方的教士还为自己的军队祝福,甚至为大炮洒赐福圣水。倘这算不上人类历史上最恶心的事,起码也名列前茅。
我这儿所谓“异端”,指的是“同教不同宗”;所谓“异教”,指的是不同教门。原始基督教只有一家,但因罗马帝国的分裂便分裂为西边的天主教与东边的东正教。中世纪在德国等地发生的宗教改革,使得天主教分裂为旧教和新教两大派。旧教就是原来的天主教(Roman Catholic),受罗马教廷管辖。而新教(Protestants)教派五花八门,是一个颇笼统的称呼,在中国又称基督教。但此词又用来泛指整个的耶稣教门,因此造成中国特有的混乱。上次消极贤甥不知此理,还跟我横挣了半天。所以此处特地说明一下:本文用的“基督教”是广义的,Protestants则用“新教”来指代。
基督教和共产党差不多,杀起同教不同宗的基督徒来要比杀异教徒更来劲。除了原始基督教分裂为东正教和罗马天主教因为地理上的相隔,没有动刀子之外,宗教改革带来的血雨腥风堪称历史上的一大奇观(spectacle)。
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德国、北欧和英国等国脱离了罗马教廷的统治,形成路德宗(Lutheranism)、加尔文宗(Calvinism)和安立甘宗(Anglicanism)三个新教宗。改革运动的主要领袖是德国教士马丁路德和法国教士加尔文(后者在日内瓦搞改革)。表面上是对《圣经》的不同理解导致的争吵,其实反映的是权力斗争,也就是世俗政权与神权争夺财富与权力。
此前整个欧洲除俄国希腊等国家外,都处于罗马教廷统治下。教廷通过神的手操控着各国政治,更利用天堂和地狱大发横财。
基督教有所谓“救赎说”,那意思是人生下来就有所谓“原罪”(sin,not crime。可见中文之模糊,不如翻译为“过”恐怕还好些)。如果不赎罪,死后就会堕入地狱。反过来,如果得到救赎,那死后就会进入天国。
罗马天主教会充分利用了这理论来为自己创收。当时的贵族为了死后得到救赎,便花重金请教士为自己祈祷。许多苦修士为了逃避世俗诱惑,逃出红尘进入荒僻的修道院。不料贵族们觉得这些人因为更纯洁,祈祷的效力一定更大,因此追到深山旷野去,加倍出资雇佣他们为自己祈祷,使得修道院成了当地的百宝箱。教会通过把持天堂入口,聚敛了大量财富,甚至把整个国家都抢穷了,跟中国的官僚集团也差不多。要知道教会有多富,去梵蒂冈旅游一次就够了。
教会疯狂聚敛财富,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众目睽睽,全都盯着那百宝箱。法国大革命的一个主要对象就是教会。人民实行“毛共痞子革命”,违反马丁路德的“理性的和平的维护合法财产的主张”,使用暴力把那百宝箱砸开,把僧侣们送到断头台上去。英国则由亨利八世派出军队,以武力查抄大观园,并焚烧了所有的修道院。所以今日你到英国去旅游,见不到什么中世纪的修道院,只有烧剩的断垣残壁。
在英法的百宝箱被砸前,教会的创收活动就已经引起了不满,这其实就是德国爆发宗教改革运动的基本原因。当时教会大量出售“救赎卷”,用现代话语来说就是“天堂门票”,买了它,您死后就不会下地狱而是直升天堂了。马丁路德看不下去,就出来和教会辩论,越吵越僵,最后彻底翻脸。教廷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甚至连将他开除出教的命令都被他轻蔑地撕毁。这原因就是他身后有德国诸侯在撑腰。当时德国还未统一,各地由诸侯统治,这些人早就不满罗马教廷操控世俗政治,想把权力夺回自己手中,更想脱离神圣罗马帝国。邓小平同志教导我们:“这场风波早晚要来。”不管是神权还是政权,最后都落实到钱包上去。教会把持了全欧洲的财源,当然要迟早引来各国君王的反抗。
因此,宗教改革本身并不是什么单纯的关于教义的争吵,甚至也不是反对天主教的烦琐礼仪,而是要打破天主教会对上帝的垄断权,把这至高无上的精神、道德、政治乃至经济资源抢到自己手上。这在本质上其实也是一种“毛共痞子革命”,只不过不是“打土豪,分田地”,而是“反教会,分上帝”,它的主要号召就是“上帝人人有份,不许教会独吃独占”。
从客观效果来看,这瓜分资源的革命是合理的,它用代价相对(只是相对)较小的手段,缓解了社会危机。凡是新教国家,似乎都不曾经历法国大革命那种惨祸。虽然德国宗教改革导致施马卡尔登联盟与神圣罗马帝国之间延绵多年的宗教战争,但比起法国大革命来说毕竟是小巫见大巫。
宗教改革运动的客观效果还不止此。改革运动的另一领袖加尔文的主张对英国人影响极大,他鼓励个人经商致富,认为无论是做官,是做生意发财,甚至是放债生利,都是受命于上帝,和在教会担任圣职没有什么区别。这学说被清教徒接过去,发展为“苦吃苦做苦捐”的宗教信仰,认为人创造财富的数量是蒙上帝恩典的定量指针,所以必须玩命干活。这信仰改变了英美两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促成了资本主义的繁荣。对此已经有人歌颂得够多了,我记得罗素在《怀疑论》中就盛赞清教徒的这一传统,说他们讲究信用导致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旺发达。不过迄今似乎没人指出,这传统甚至反映到殖民地的面貌上去,对比南北美国家立即就能洞见新旧教造成的区别。
但这只是客观效果,从历史真实的角度来看,无论是马丁路德还是加尔文,他们的信仰以及做人都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恭维的。两人都是宗教狂热分子,都有走极端的倾向,区别只在于有无作恶的权力。加尔文在日内瓦搞政教合一,实行个人独裁,疯狂迫害异端以及胆敢批评的人,烧死了50多名异议人士,其中竟然包括著名的西班牙医学家米凯尔.塞尔维特。当时加尔文因为自己权位不稳,为此力主处死塞尔维特,以此来表功。赛尔维特是个天才的医学家,肺循环就是他发现的,已经处于发现血液全循环的边缘,他的英年早逝(似乎只有43岁)使得这重大发现被推迟了几十年。如本文末引用的杰佛逊语录所示,杰弗逊对加尔文的这一罪行极度痛恨。
两人的宗教理论如今看来也是荒谬绝伦。马丁路德的最著名主张是“因信称义”,拉丁文为“sola fide”, 英文为“by faith alone”,中文直译是“相信就行”。那意思是,要得到救赎,唯一需要的就是信徒对上帝荣宠的坚定信仰,并不需要什么善行。
任何一个有常智的人都能看出这理论之荒谬。宗教的全部社会意义,只在于其伦理内容,上帝不过是劝善的胡萝卜加大棒罢了。所以,对群体来说,是否信奉上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干坏事只干好事。如果某种宗教专门教人口中念佛,同时又去为非作歹,这岂不成了党电影《白毛女》上黄家的“积善堂”?佛家说“有心为善,虽善不赏”就是这个道理,它应该是全人类通用的,并不限于佛教。爱上帝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内容应该是爱人,离开爱人的实际内容去崇拜上帝的宗教只会教人作恶。
然而“因信称义”却成了新教区别于旧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歪?这有历史原因。盖当时对“善行”的解释就是给教会捐钱,买天堂门票就是此类善行。马丁路德辈既然要打破教会对上帝的垄断,当然就只能把洗澡水和婴儿一道泼出去。这看上去似乎很蠢,但您若设身处地为他想一下,当时他除了这么做似乎也没有什么别的办法:告诉大家捐钱给教会并不是什么善行?可人家说的是卖天堂门票是为了修缮教堂啊?难道建华美的大教堂礼赞荣耀我主还不是善行?当然只好釜底抽薪,告诉大家那是做冤大头,其实并不能保证自己上天堂。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毒招,是不是?
此说其实是从圣奥古斯丁那儿来的。奥古斯丁认为,上帝作为至善,是一切善的根源,它才是宇宙的本质和实体。罪恶不过是缺乏善,并非上帝创造。它的发生原因是人滥用了上帝赋予人的自由意志,自愿背离了上帝这个善的本体。 马丁路德发展了此说,认为人的罪业是无法救赎的。人的努力能起到的作用,不过是因为你相信并讨好上帝,所以上帝便把你马马虎虎算入“义”的行列,这就是中文为何翻译成“因信称义”。
加尔文走得更远,他认为人类分为两种:“选民”与“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人的主观努力并不能改变这预先注定的事。耶稣上十字架只是为了选民,并不是为了所有的人。选民荣获上帝的恩典,命中注定要拥有智慧和财富,而弃民只能受罪,人的努力无法改变之。那些鼓吹“民主来自于基督教”的同志不妨学习这段“人生而不平等”的教导。《独立宣言》上“人生而平等”的话是杰弗逊写的,而他其实并不信教。这秘密最近被现正在美国流行的几本书披露了。
中国人立刻就能看出来,加尔文的“预定论”(Predetermination)和佛家的宿命论外表相似,但实质判若云泥。佛家给你来世的希望,告诉你此世的福祸是前世的果报。只要你在此世尽力向善,则来世就会有个好结果。如此聪明的设计,既吓阻了作恶,又使人明确了努力方向并获得向善的鼓励。而加尔文却告诉你,无论你是作恶还是行善,都makes no difference. You were born either doomed or blessed!这岂不是教唆富人为富不仁,穷人破罐破摔?世间居然会有人想出这种烂污理论来,真是令人瞠目结舌。
然而奇怪的是,这些烂污教义并没有导致本可预见的恶果。新教徒们同样继承了基督教的“宏观行善”传统,成为社会的主要慈善来源。这我已经在旧作中充分肯定过了。由此看来,一种教派的原始教义哪怕再糟糕,仍然有可能进化为具有正面意义的善教。世间的善恶本非一成不变。
新教的最大弊病,还是它缺乏宽容,在这点上和罗马教廷真没有什么区别。其实罗马教廷禁止哥伯尼的日心说,处死布鲁诺,完全是马丁路德促成的。哥伯尼的著作早就出版了,教廷并未干涉。如果不是马丁路德以此作为攻击教廷的借口,也不至于逼得教廷为了显示坚定的革命立场而查禁哥伯尼的著作,并活活烧死了布鲁诺。就是这个原因,使得美国国父杰佛逊对加尔文宗的分支长老会痛恨入骨:
"The Presbyterian clergy are the loudest, the most intolerant of all sects; the most tyrannical and ambitious, ready at the word of the law-giver, if such a word could now be obtained, to put their torch to the pile, and to rekindle in this virgin hemisphere the flame in which their oracle, Calvin, consumed the poor Servetus, because he could not subscribe to the proposition of Calvin, that magistrates have a right to exterminate all heretics to the Calvinistic creed! They pant to re-establish by law that holy inquisition which they can now only infuse into public opinion" (Works, Vol. iv., p. 322).
这段话就不翻译了,留给拜美教徒们去作家庭作业吧。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