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朋友推荐, 加上前段时间由这个电影引发的关于《电影是政治》的争论,异域电影观众和电影节评委给了较高评价, 对这个片子的期望值提高了。走出影院, 走在多伦多冬天的寒风里, 内心却非常的不舒服。
也许我的不舒服来自与对编导的一些看法。 艺术创作是个人化的,似乎也没必要对导演的创作企图, 叙事结构作更多的评价和指责。 是的, 电影是编的。可是如果你带着一顶反映现实, 近纪录片的方式拍摄的电影却
胡编乱造的话, 恐怕不仅仅是编导的功力问题, 是不是还有“功利”问题。
人物
实在难以想像, 现实的舞厅小姐冯艳丽会非常“小资”的在下岗工人大刚进了监狱以后, 抱着孩子回到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清真面馆边吃面条边抽泣, 这个时候不想辙养孩子过日子还伤感? 不是琼瑶在做剧本策划吧。
实在难以想像, 冯艳丽见多是广, 就算是为了孩子要委身于什么人, 一个下岗工人, 家徒四壁, 她就甘心过日子:她去街边当野鸡拉到大刚家做事, 下边大刚扎嫖客自行车轮胎好做补胎生意, 一个客人赚两份钱。这太有点想当然理想化了。我们知道, 当一个人想要生存时, 欲望和头脑都很强盛。 绑大款不新鲜, 抛弃孩子也不新鲜。 就是一个纯洁善良, 包含母爱又委身一个40好几的饥渴男人的卖身养活孩子的女人让人感觉不是缺心眼, 就是凭空来的田螺姑娘。
实在难以想像, 一个野蛮粗豪, 仗“黑”压人的大流氓, 那么满怀感伤的在出院之后去看黄河, 一脸凝重;那么满怀愧疚的对冯艳丽说, 是我的不对, 是我的错, 孩子我想抚养。 没搞错吧。 难道是个“知识分子”黑
社会老大?还居然穿对襟棉袄。 不懂。
实在难以想像, 清一色的黑西装马崽, 要样有样要型有型, 可就是没脑子。 老大在上面和冯艳丽谈判, 大刚抱着孩子上去。 就没有一个跟上去, 结果老大居然让老实巴交的大刚在厮打中了结了。 这老大太嫩, 这跟班太傻。 这种货色还能在安阳混的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香港制造》里的中秋要是知道, 非跑到安阳当大佬呼风唤雨,肯定比《安阳婴儿》里的黑社会的强。
人物塑造是故事片电影创作的一个基本元素。 人物的虚假和造作直接削弱和破坏影片的质量。 无论你其他方面作的如何出色。 没有可信的人物, 观众只会发笑或者疑问, 怎么会欣赏你的电影呢?
情节铺排与故事结构
杂乱琐碎的情节。 找不到一个主线贯穿全剧。 孩子么? 不, 孩子是次要的, 是能呼吸的道具; 大刚, 不, 大刚没有始终处在故事的中心; 冯艳丽, 也许, 可是大刚和黑社会老大的穿插让人觉得谁跟谁都一样。人物心理? 没刻划。 反正就顺着剧走。 所有的思想活动都被镜头中快速的实际行动代替了。
一个没结过婚的大男人养一个婴儿, 肯定有很多麻烦。 没有交代, 也许导演目的不在于此;下岗工人生活的窘迫在影片开始浮皮潦草的交代几下, 是为了200圆抚养费给大刚要养孩子的行为动机做铺垫, 还是想真
实反映现实生活? 不懂。
老大在骂完冯艳丽就晕倒检查得血癌晚期; 冯艳丽一个月后逃避警察搜捕把孩子顺手给了不知从那里冒出来的大刚。 都太巧了。编造的痕迹太浓了。 没有铺排,没有延续, 突兀, 可笑。就算是纯粹编出来的故事, 也合理一点呀。 《指环王》一环扣一环,明知到是编的, 可人家编的有趣。
表演
表演一塌糊涂。 如果不是纪录片, 至少演员的表演要能够带观众入戏。导演的意图, 人物内心的外化, 情节的推动, 都要靠演员的表演体现。 这些在这个片子里都没有。
摄影
镜头太业余。非常的杂乱。 似乎想彻底摧毁镜头美感。原来导演还作做陈凯歌的副导演。 可是陈的镜头感觉在这里一点都没有体现。 整个片子就象是一部四处偷拍的纪录片。 可讲的又是故事, 离奇的故事。
如果导演真的想用流氓在黄河边撒尿来解构或推翻第五代的黄河情结的话, 那他太可笑, 手法也太拙劣了。这个导演的功力不仅远远在陈凯歌, 张艺谋之后, 就是贾樟柯也比他高出不止一节。 《小武》讲的也是小人物, 类似纪录片的故事。 可《小武》无论是内容, 导演功力, 镜头感, 整体结构, 还有更重要的,人文关怀, 都是令观众激动叫好的。
《安阳婴儿》没有人文关怀。不禁怀疑,导演是不是真的只想取悦国外的观众, 不惜蒙上双眼, 抛弃良心, 说胡话, 编瞎话。 猎奇代替了真正的人文关怀。
据说这个片子受到一些专业人士的肯定。 不明白。 难道大家都是坐在象牙塔里搞学问, 不走出去看看真正的生活? 艺术创作脱离生活实际, 有生命力么? 没有生命力么?
艺术家应该有良心么? 电影是编出来的么? 我不知道答案。
北溟
2002年11月23日于多伦多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也许我的不舒服来自与对编导的一些看法。 艺术创作是个人化的,似乎也没必要对导演的创作企图, 叙事结构作更多的评价和指责。 是的, 电影是编的。可是如果你带着一顶反映现实, 近纪录片的方式拍摄的电影却
胡编乱造的话, 恐怕不仅仅是编导的功力问题, 是不是还有“功利”问题。
人物
实在难以想像, 现实的舞厅小姐冯艳丽会非常“小资”的在下岗工人大刚进了监狱以后, 抱着孩子回到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清真面馆边吃面条边抽泣, 这个时候不想辙养孩子过日子还伤感? 不是琼瑶在做剧本策划吧。
实在难以想像, 冯艳丽见多是广, 就算是为了孩子要委身于什么人, 一个下岗工人, 家徒四壁, 她就甘心过日子:她去街边当野鸡拉到大刚家做事, 下边大刚扎嫖客自行车轮胎好做补胎生意, 一个客人赚两份钱。这太有点想当然理想化了。我们知道, 当一个人想要生存时, 欲望和头脑都很强盛。 绑大款不新鲜, 抛弃孩子也不新鲜。 就是一个纯洁善良, 包含母爱又委身一个40好几的饥渴男人的卖身养活孩子的女人让人感觉不是缺心眼, 就是凭空来的田螺姑娘。
实在难以想像, 一个野蛮粗豪, 仗“黑”压人的大流氓, 那么满怀感伤的在出院之后去看黄河, 一脸凝重;那么满怀愧疚的对冯艳丽说, 是我的不对, 是我的错, 孩子我想抚养。 没搞错吧。 难道是个“知识分子”黑
社会老大?还居然穿对襟棉袄。 不懂。
实在难以想像, 清一色的黑西装马崽, 要样有样要型有型, 可就是没脑子。 老大在上面和冯艳丽谈判, 大刚抱着孩子上去。 就没有一个跟上去, 结果老大居然让老实巴交的大刚在厮打中了结了。 这老大太嫩, 这跟班太傻。 这种货色还能在安阳混的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香港制造》里的中秋要是知道, 非跑到安阳当大佬呼风唤雨,肯定比《安阳婴儿》里的黑社会的强。
人物塑造是故事片电影创作的一个基本元素。 人物的虚假和造作直接削弱和破坏影片的质量。 无论你其他方面作的如何出色。 没有可信的人物, 观众只会发笑或者疑问, 怎么会欣赏你的电影呢?
情节铺排与故事结构
杂乱琐碎的情节。 找不到一个主线贯穿全剧。 孩子么? 不, 孩子是次要的, 是能呼吸的道具; 大刚, 不, 大刚没有始终处在故事的中心; 冯艳丽, 也许, 可是大刚和黑社会老大的穿插让人觉得谁跟谁都一样。人物心理? 没刻划。 反正就顺着剧走。 所有的思想活动都被镜头中快速的实际行动代替了。
一个没结过婚的大男人养一个婴儿, 肯定有很多麻烦。 没有交代, 也许导演目的不在于此;下岗工人生活的窘迫在影片开始浮皮潦草的交代几下, 是为了200圆抚养费给大刚要养孩子的行为动机做铺垫, 还是想真
实反映现实生活? 不懂。
老大在骂完冯艳丽就晕倒检查得血癌晚期; 冯艳丽一个月后逃避警察搜捕把孩子顺手给了不知从那里冒出来的大刚。 都太巧了。编造的痕迹太浓了。 没有铺排,没有延续, 突兀, 可笑。就算是纯粹编出来的故事, 也合理一点呀。 《指环王》一环扣一环,明知到是编的, 可人家编的有趣。
表演
表演一塌糊涂。 如果不是纪录片, 至少演员的表演要能够带观众入戏。导演的意图, 人物内心的外化, 情节的推动, 都要靠演员的表演体现。 这些在这个片子里都没有。
摄影
镜头太业余。非常的杂乱。 似乎想彻底摧毁镜头美感。原来导演还作做陈凯歌的副导演。 可是陈的镜头感觉在这里一点都没有体现。 整个片子就象是一部四处偷拍的纪录片。 可讲的又是故事, 离奇的故事。
如果导演真的想用流氓在黄河边撒尿来解构或推翻第五代的黄河情结的话, 那他太可笑, 手法也太拙劣了。这个导演的功力不仅远远在陈凯歌, 张艺谋之后, 就是贾樟柯也比他高出不止一节。 《小武》讲的也是小人物, 类似纪录片的故事。 可《小武》无论是内容, 导演功力, 镜头感, 整体结构, 还有更重要的,人文关怀, 都是令观众激动叫好的。
《安阳婴儿》没有人文关怀。不禁怀疑,导演是不是真的只想取悦国外的观众, 不惜蒙上双眼, 抛弃良心, 说胡话, 编瞎话。 猎奇代替了真正的人文关怀。
据说这个片子受到一些专业人士的肯定。 不明白。 难道大家都是坐在象牙塔里搞学问, 不走出去看看真正的生活? 艺术创作脱离生活实际, 有生命力么? 没有生命力么?
艺术家应该有良心么? 电影是编出来的么? 我不知道答案。
北溟
2002年11月23日于多伦多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