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Debussy是我非常喜欢的不可替代的作曲家,谁让他的钢琴作品那么棒呢!
我觉得他的作品早期和晚期有较大区别,早期尽管已经显现出印象主义的征兆,比如和声色彩和织体,但并没有摆脱浪漫主义的风格,旋律鲜明,线条仍强于色块,那种心的飘荡和撞击的感觉,还不算特别强烈,然而,谁让他是那么一位了不起的天才呢——早期的作品反而好听,容易接受,就象听萧邦一上来喜欢圆舞曲的人总比喜欢前奏曲的人多一样,德彪西的早期作品里《贝加玛组曲》、《梦幻曲》(《幻想曲》?)、《阿拉伯风格曲两首》(其实应该翻作《花纹》)、《伤感的圆舞曲》都十分好听,建议没听过的朋友试一试,一定发现美得不得了,听长了魂儿都没了(听整夜的德彪西绝对比听整夜的平均律脑子要累,第二天早上我头都疼了);然而之后接着听什么就难说了,我个人是从《儿童角落》、《夜曲》、《Images》过渡到前奏曲和练习曲的,后两者有相当部分我至今尚未领略充分。 听他的作品,对我来讲那种自由并不是毫无约束,自己就象是风筝一样,听得一颗心飘荡着越过了云彩,但总还是有根线拉着,飞着飞着就恍惚了,就象进入了半梦半醒的状态,从梦里出来以后还能楞半天,虽然累 一点但那种感觉让人魂不守舍,回想的时候很美。
演奏德彪西的大师可粗略地分为两类(个人浅见),一类是突出其“波动性”的,一类是强调其“粒子性”的,能同时表现出其“波粒二相性”的似乎很罕见。说通俗点呢,就是个音色问题,是“偏暖还是偏冷”的问题,早先我只喜欢暖音色,即季雪琴那一派,但后来也喜欢米开兰杰里了,当然Cortot是棒得没法说,尤其是他的“儿童角落”。
德彪西的弦乐四重奏我很喜欢,但有名的“佩里亚斯和梅里桑德”还没看过,很可惜。
我觉得印象派的两位大师德彪西、拉威尔的伟大主要在于其钢琴作品的非凡意义,就象Mussorsky的“图画展览会”那样,价值尽在钢琴版。我估计说出这话来,除了一些钢琴专业的没人会同意我,不过我还是很肯定。因为配器的效果固然“印象”味十足,但更根本的是和声调性织体的革命,而那些全是建立在钢琴作品上的。
上天用法国的灵气造出了一个德彪西,已经令人叹为观止,却又一次用同样的灵气造出了个拉威尔,两人的妙法偏偏还不一样,真真爱煞我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我觉得他的作品早期和晚期有较大区别,早期尽管已经显现出印象主义的征兆,比如和声色彩和织体,但并没有摆脱浪漫主义的风格,旋律鲜明,线条仍强于色块,那种心的飘荡和撞击的感觉,还不算特别强烈,然而,谁让他是那么一位了不起的天才呢——早期的作品反而好听,容易接受,就象听萧邦一上来喜欢圆舞曲的人总比喜欢前奏曲的人多一样,德彪西的早期作品里《贝加玛组曲》、《梦幻曲》(《幻想曲》?)、《阿拉伯风格曲两首》(其实应该翻作《花纹》)、《伤感的圆舞曲》都十分好听,建议没听过的朋友试一试,一定发现美得不得了,听长了魂儿都没了(听整夜的德彪西绝对比听整夜的平均律脑子要累,第二天早上我头都疼了);然而之后接着听什么就难说了,我个人是从《儿童角落》、《夜曲》、《Images》过渡到前奏曲和练习曲的,后两者有相当部分我至今尚未领略充分。 听他的作品,对我来讲那种自由并不是毫无约束,自己就象是风筝一样,听得一颗心飘荡着越过了云彩,但总还是有根线拉着,飞着飞着就恍惚了,就象进入了半梦半醒的状态,从梦里出来以后还能楞半天,虽然累 一点但那种感觉让人魂不守舍,回想的时候很美。
演奏德彪西的大师可粗略地分为两类(个人浅见),一类是突出其“波动性”的,一类是强调其“粒子性”的,能同时表现出其“波粒二相性”的似乎很罕见。说通俗点呢,就是个音色问题,是“偏暖还是偏冷”的问题,早先我只喜欢暖音色,即季雪琴那一派,但后来也喜欢米开兰杰里了,当然Cortot是棒得没法说,尤其是他的“儿童角落”。
德彪西的弦乐四重奏我很喜欢,但有名的“佩里亚斯和梅里桑德”还没看过,很可惜。
我觉得印象派的两位大师德彪西、拉威尔的伟大主要在于其钢琴作品的非凡意义,就象Mussorsky的“图画展览会”那样,价值尽在钢琴版。我估计说出这话来,除了一些钢琴专业的没人会同意我,不过我还是很肯定。因为配器的效果固然“印象”味十足,但更根本的是和声调性织体的革命,而那些全是建立在钢琴作品上的。
上天用法国的灵气造出了一个德彪西,已经令人叹为观止,却又一次用同样的灵气造出了个拉威尔,两人的妙法偏偏还不一样,真真爱煞我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