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

《征婚启事》小记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我有个习惯,喜欢晚上睡觉前读点书,这样我一个晚上会睡得很沉和很香,在上加拿大地区拜访亲友的期间,几天的时间就把台湾女作家陈玉慧的小说“征婚启事”读完了,这本书主题是:现代都会人的寂寞和疏离,对爱情与婚姻的渴望。作者用了一个特殊的方式来写作,她在报纸上刊登一个征婚广告,邂逅了107位男人和一位女士,亲自演出一场报道式的“无形剧场”,记录她与其中42名男子征婚的过程,如虚似实地将整座城市化为她的舞台。我就把她的一些观点整理总结一下。

《征婚启事》呈现了一个女人面对婚姻的复杂心绪,窥见社会不同阶层男性的寂寞,写出了都市人对爱情的渴望,重现一个个孤独、悲伤、诚实而又惆怅的都市灵魂。25年前,作者在报纸上登了征婚广告,这样做是因为她已经三十岁了,像很多人一样,有时也寂寞、孤独,想到结婚,想结束一个人的生活,想重新出发。作者是这样描述她的写作动机:‘我的征婚动机一如我的创作动机,它们是一体的二面。也许我是个平凡的女人,虽然我的确知道,作为一名女性,实践自我远比婚姻生活重要,但我曾经那么想结婚。’

25年前,用征婚的形式来找结婚的对象,在当时的社会是很新鲜的,台湾的主流是‘相亲’,不是‘征婚’,到了今天,相亲依然是一个很主流的婚姻联络方式。再来看一看那个年代的一个征婚广告:‘生无悔,死无惧,不需经济基础,对离异无挫折感,愿先友后婚,非介绍所,无诚勿试。。。。。。’读后是不是感觉到很奇怪,其实作者登完广告后,来应征的并不是主流的人物,主流的人物比较不会来征婚,因此来征婚的人里面当然有些非主流的,像她小说里写到:有自己被包养的;有老婆走掉的;也有老婆死掉的;有只同居不结婚的;有离异的;他们是中年的、前中年的;三十、四十、五十岁的,这是过去的二十年的台湾社会众生现象,其实就是 我们现在都面临的尴尬境地,这种社会发展中的人们婚恋观点和婚姻结构的确与我们缘由的文化观念有冲突。

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我的 理解是她在开创一种崭新的文学形式,激发她的创作灵感,通过征婚的形式来谈恋爱也是一种分享,男生追女生也好,女生追男生也好,互相追也好,其实最好、最感兴趣、最亢奋的片段就是前面互相来探索:你有什么故事,我有什么故事。征婚是一个平台,跟我们在博客、脸书上进行沟通,完全一摸一样。只不过征婚的时候是面对面,更直接地发现对方的真实情况,比如:身高、长相、性格、秉性等,还有有没有体味?是不是无臭?都是问题。在电子网络出现以前,征婚是一个非常有效、非常方便、可以跟人家渲染故事的方式。还有脸书也是个征婚平台,它把每个用户的感情状况都标出来,单身或已婚,甚至跟谁在交往中,只要显示为‘单身’,就是在征婚。,登征婚启事有还很清晰的目标,就是结婚,在整个婚姻的制度上进行。再另说一下脸书,它最有力量的不一定是已婚未婚的标记,而是每个人的那种‘你在期待什么?’”你在梦想什么?’的那种状态。有人期待婚姻,有人期待发生关系,有人期待男人,有人期待女人。其实这些手段的最直接方式是故事的分享、探索和呈现,就是我把故事呈现出来,我想探索你的故事。

作者一再强调,从小到大,我们没有被特意教过怎样讲故事,但是在征婚时候,如果有人很会讲自己的故事,他 /她就很容易结婚,很容易有朋友。如果一个人很木讷,不会讲,或者不该讲的都讲出来,讲的都是别人不要听的,就没有人会选择他 /她。容易结婚的对象全在于他 /她怎么去讲自己的故事。可是征婚这个事情,会讲故事所占的比重到底有多高,的确不好说,‘继续讲下去’和‘最后会结婚’,是两回事。结婚是另外一个很制度化的事情,一个人如果在婚姻上面是个失败者,不一定是因为不会讲故事。婚姻是另外一个东西,单纯的结婚是有一把尺的,即使这个人不会讲故事,但是其他方面达到了标准,反而叫人可靠,而不是口甜舌滑。

我同意作者的这个观点,婚姻有它的好处的,是不可取代的,有安全感部分,有温暖的部分,你要懂得技术,指导操作的艺术,再加上运气,你可能会有一个不错的、很享受的婚姻。但是婚姻毕竟是特殊的,婚姻需要学问、智慧、运气、对手、还有一样:代价。你要不要付出这种代价?当问到代价的时候,就有一个计算,我们可能不承认的计算。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每个人对代价的付出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些代价不是你想付就能付的,也不是你付出这么多代价就一定会成功。代价加上运气,整个是一体的,这五个东西是一体的。代价没有办法计算。所有的东西加在一起才好,才有可能。

其实今天通过报纸征婚启事已经是一个快要死掉的东西,在二十年前那个已经过去的时代里 是一种很特殊的社交形式,某种意义上,现在很多网上的交友难道不是一种征婚或者征友的做法?其实过去那些好玩的、风趣的、写文章高手写的那种征友、征婚广告,真得还很吸引人,写的人可能不一定很 认真,而是在秀文采,写一些东西逗大家一笑,这种幽默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好像也是一样的,只不过网络平台上造成的冲击感不会比面对面来得轻,有关这个话题就不想深一步探讨,因为这里存在着伤害,程度只有‘有过之之无不及’。

作者通过征婚这种方式来寻找人生伴侣,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是受我们东方文化的影响,东方人对‘单身’这件事的看法比较负面,当一个人到了适婚年龄还是单身的话,就会被认为‘可伶的’因为我们华人好像不太了解有时候一个人应该要独处、或者孤独,西方社会对‘单身’这件事没有这么负面,一个人单身也能被接受,至少负面的程度没有东方那么强烈。尤其是近些年来在中国流行的一个名词‘剩女’,顾名思义就是:剩下的女人,这种说法很可拍,这背后的意思很奇怪。如果按人口计算,当今的中国男女比例是失调的,光棍远比单生女性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社会应该讨论的是光棍,也就是‘剩男’的现象才对,可是整个中国的主流。电视、杂志、报纸、网络。。。。大家谈论的都是‘剩女’。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就算是一种状态的变化,很多女性已经有相当的经济能力或者要求,是她们能够接受比如年龄过了三十还不结婚这样的状况。其实社会总是有一些变化的,在日本,有一个个‘银发族’,就是指女性到了一定年龄,就离婚了,自己过自己的生活,因为她一辈子服伺男性,觉得这样下去没有办法自由地生活。所以。从好的一面来说,这也是一种‘剩女’。这种‘剩女’精神也不出错。

这本书从始至终一直是在写现代社会中的寂寞感,但是寂寞感不是结婚就能解决的,很多人认为,因为没有结婚,所以感到落寞。这些其实都是想象,很多人结婚以后,生活品质更差了。征婚和相亲的目的就是找到合适结婚对象,征婚和相亲比较,征婚算属于比较操之在我,是自己坐庄;相亲比较是被动地,要走也走不了,不管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找结婚对象,要求对方跟自己无非就是她 /他有那种浪漫,是一种心神相会、心有灵犀的,就好像我们看见一个人,共同想起一个人,那种感觉是很微妙的,这种条件是没有办法写成一则‘征婚启事’。不是每个人都有好的运气找到合适的人,更多的人是到了一定年龄和一种状态想把自己安定下来,就决定投入婚姻或者家庭,在我们东方文化里面,有一个部分就是责任。我感慨于作者的大胆和勇敢,还有对自己的所求有目的,她那个时代面临很多现实,我觉得她最害怕的是被大家认为很寂寞,很边缘。

备注:此篇算是我读《征婚启事》的总结,不算是一个很好的读书感,在很多问题上,作者比较直白,我还是有点难以接受她的看法,但是她的确眼光很锐利,看问题很独到,二十年前的事情,到现在还是在发生,她没有夸夸其谈地讲故事,她在写自己那个阶段的寂寞和状态,实实在在地表达自己对于婚姻的认识,这正是我喜欢她的地方。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沙龙 / 梦想天空 / 《征婚启事》小记 +2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我有个习惯,喜欢晚上睡觉前读点书,这样我一个晚上会睡得很沉和很香,在上加拿大地区拜访亲友的期间,几天的时间就把台湾女作家陈玉慧的小说“征婚启事”读完了,这本书主题是:现代都会人的寂寞和疏离,对爱情与婚姻的渴望。作者用了一个特殊的方式来写作,她在报纸上刊登一个征婚广告,邂逅了107位男人和一位女士,亲自演出一场报道式的“无形剧场”,记录她与其中42名男子征婚的过程,如虚似实地将整座城市化为她的舞台。我就把她的一些观点整理总结一下。

    《征婚启事》呈现了一个女人面对婚姻的复杂心绪,窥见社会不同阶层男性的寂寞,写出了都市人对爱情的渴望,重现一个个孤独、悲伤、诚实而又惆怅的都市灵魂。25年前,作者在报纸上登了征婚广告,这样做是因为她已经三十岁了,像很多人一样,有时也寂寞、孤独,想到结婚,想结束一个人的生活,想重新出发。作者是这样描述她的写作动机:‘我的征婚动机一如我的创作动机,它们是一体的二面。也许我是个平凡的女人,虽然我的确知道,作为一名女性,实践自我远比婚姻生活重要,但我曾经那么想结婚。’

    25年前,用征婚的形式来找结婚的对象,在当时的社会是很新鲜的,台湾的主流是‘相亲’,不是‘征婚’,到了今天,相亲依然是一个很主流的婚姻联络方式。再来看一看那个年代的一个征婚广告:‘生无悔,死无惧,不需经济基础,对离异无挫折感,愿先友后婚,非介绍所,无诚勿试。。。。。。’读后是不是感觉到很奇怪,其实作者登完广告后,来应征的并不是主流的人物,主流的人物比较不会来征婚,因此来征婚的人里面当然有些非主流的,像她小说里写到:有自己被包养的;有老婆走掉的;也有老婆死掉的;有只同居不结婚的;有离异的;他们是中年的、前中年的;三十、四十、五十岁的,这是过去的二十年的台湾社会众生现象,其实就是 我们现在都面临的尴尬境地,这种社会发展中的人们婚恋观点和婚姻结构的确与我们缘由的文化观念有冲突。

    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我的 理解是她在开创一种崭新的文学形式,激发她的创作灵感,通过征婚的形式来谈恋爱也是一种分享,男生追女生也好,女生追男生也好,互相追也好,其实最好、最感兴趣、最亢奋的片段就是前面互相来探索:你有什么故事,我有什么故事。征婚是一个平台,跟我们在博客、脸书上进行沟通,完全一摸一样。只不过征婚的时候是面对面,更直接地发现对方的真实情况,比如:身高、长相、性格、秉性等,还有有没有体味?是不是无臭?都是问题。在电子网络出现以前,征婚是一个非常有效、非常方便、可以跟人家渲染故事的方式。还有脸书也是个征婚平台,它把每个用户的感情状况都标出来,单身或已婚,甚至跟谁在交往中,只要显示为‘单身’,就是在征婚。,登征婚启事有还很清晰的目标,就是结婚,在整个婚姻的制度上进行。再另说一下脸书,它最有力量的不一定是已婚未婚的标记,而是每个人的那种‘你在期待什么?’”你在梦想什么?’的那种状态。有人期待婚姻,有人期待发生关系,有人期待男人,有人期待女人。其实这些手段的最直接方式是故事的分享、探索和呈现,就是我把故事呈现出来,我想探索你的故事。

    作者一再强调,从小到大,我们没有被特意教过怎样讲故事,但是在征婚时候,如果有人很会讲自己的故事,他 /她就很容易结婚,很容易有朋友。如果一个人很木讷,不会讲,或者不该讲的都讲出来,讲的都是别人不要听的,就没有人会选择他 /她。容易结婚的对象全在于他 /她怎么去讲自己的故事。可是征婚这个事情,会讲故事所占的比重到底有多高,的确不好说,‘继续讲下去’和‘最后会结婚’,是两回事。结婚是另外一个很制度化的事情,一个人如果在婚姻上面是个失败者,不一定是因为不会讲故事。婚姻是另外一个东西,单纯的结婚是有一把尺的,即使这个人不会讲故事,但是其他方面达到了标准,反而叫人可靠,而不是口甜舌滑。

    我同意作者的这个观点,婚姻有它的好处的,是不可取代的,有安全感部分,有温暖的部分,你要懂得技术,指导操作的艺术,再加上运气,你可能会有一个不错的、很享受的婚姻。但是婚姻毕竟是特殊的,婚姻需要学问、智慧、运气、对手、还有一样:代价。你要不要付出这种代价?当问到代价的时候,就有一个计算,我们可能不承认的计算。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每个人对代价的付出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些代价不是你想付就能付的,也不是你付出这么多代价就一定会成功。代价加上运气,整个是一体的,这五个东西是一体的。代价没有办法计算。所有的东西加在一起才好,才有可能。

    其实今天通过报纸征婚启事已经是一个快要死掉的东西,在二十年前那个已经过去的时代里 是一种很特殊的社交形式,某种意义上,现在很多网上的交友难道不是一种征婚或者征友的做法?其实过去那些好玩的、风趣的、写文章高手写的那种征友、征婚广告,真得还很吸引人,写的人可能不一定很 认真,而是在秀文采,写一些东西逗大家一笑,这种幽默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好像也是一样的,只不过网络平台上造成的冲击感不会比面对面来得轻,有关这个话题就不想深一步探讨,因为这里存在着伤害,程度只有‘有过之之无不及’。

    作者通过征婚这种方式来寻找人生伴侣,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是受我们东方文化的影响,东方人对‘单身’这件事的看法比较负面,当一个人到了适婚年龄还是单身的话,就会被认为‘可伶的’因为我们华人好像不太了解有时候一个人应该要独处、或者孤独,西方社会对‘单身’这件事没有这么负面,一个人单身也能被接受,至少负面的程度没有东方那么强烈。尤其是近些年来在中国流行的一个名词‘剩女’,顾名思义就是:剩下的女人,这种说法很可拍,这背后的意思很奇怪。如果按人口计算,当今的中国男女比例是失调的,光棍远比单生女性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社会应该讨论的是光棍,也就是‘剩男’的现象才对,可是整个中国的主流。电视、杂志、报纸、网络。。。。大家谈论的都是‘剩女’。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就算是一种状态的变化,很多女性已经有相当的经济能力或者要求,是她们能够接受比如年龄过了三十还不结婚这样的状况。其实社会总是有一些变化的,在日本,有一个个‘银发族’,就是指女性到了一定年龄,就离婚了,自己过自己的生活,因为她一辈子服伺男性,觉得这样下去没有办法自由地生活。所以。从好的一面来说,这也是一种‘剩女’。这种‘剩女’精神也不出错。

    这本书从始至终一直是在写现代社会中的寂寞感,但是寂寞感不是结婚就能解决的,很多人认为,因为没有结婚,所以感到落寞。这些其实都是想象,很多人结婚以后,生活品质更差了。征婚和相亲的目的就是找到合适结婚对象,征婚和相亲比较,征婚算属于比较操之在我,是自己坐庄;相亲比较是被动地,要走也走不了,不管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找结婚对象,要求对方跟自己无非就是她 /他有那种浪漫,是一种心神相会、心有灵犀的,就好像我们看见一个人,共同想起一个人,那种感觉是很微妙的,这种条件是没有办法写成一则‘征婚启事’。不是每个人都有好的运气找到合适的人,更多的人是到了一定年龄和一种状态想把自己安定下来,就决定投入婚姻或者家庭,在我们东方文化里面,有一个部分就是责任。我感慨于作者的大胆和勇敢,还有对自己的所求有目的,她那个时代面临很多现实,我觉得她最害怕的是被大家认为很寂寞,很边缘。

    备注:此篇算是我读《征婚启事》的总结,不算是一个很好的读书感,在很多问题上,作者比较直白,我还是有点难以接受她的看法,但是她的确眼光很锐利,看问题很独到,二十年前的事情,到现在还是在发生,她没有夸夸其谈地讲故事,她在写自己那个阶段的寂寞和状态,实实在在地表达自己对于婚姻的认识,这正是我喜欢她的地方。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这是我个人最近读了小说后,独自的理解。没有有意针对某一类人,只是想表达对一些社会现象的个人感悟,清他们、她们不要自我多情,对号入座。
      • 嘻嘻。
    • 谢谢小混的深情分享。反正我读出了深情,他们读出了没有,我才不管。:)有时,我很羡慕他人所拥有的自由,比如征婚的自由, 寂寞孤独的自由。这些自由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有时想一下,也许,我的一切都已经被注定了,
      因为这个注定,所以,没有了征婚的自由。

      想象一下,如果征婚,会怎么样了? 会不会有雪花儿般的回信?面对雪花儿般的回信,怎么回呢? 征婚的世界,是一个未知的深邃的世界吧。
    • 写得不错!你能再编个和老农相亲的故事就更好了LOL +1
      • 李进,不带这样残酷的,你们是兄弟,这叫他何以情堪!我现在改路子了,准备研究法式大餐,今冬我家饭桌上的主要作品是法国菜。
        • 那就写个李近和小混故事
          • 你又在起哄,你不就是想看一个女人 两个男人的故事吗?我琢磨过,太纠结,太折磨,本人没有这方面的经历,空编不够生动,要写好,必须投入,拿捏不好,害得自己入戏,想一想都心累。先放在一边,等我笔法纯熟时候,再操刀,那时候就会运用自如了。
            • 目的就是让你写个好玩东西出来。。。
              • 年底事情多,等我把秋天的叶子写完,再考虑下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