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

"即便是做研究,也并非能让我拥有尽善的生活感觉,因为有太多虚假的“研究”,还因为本质上少有其他人会对研究爱得纯粹。一个人喜欢追索,哪怕是对任意领域的,都会受到现实的阻挠和精神的压迫。

、我要承认我对历史研究的日久生情。之前在媒体上抑或私下里,总冷冰冰地说历史研究只是渐渐随年岁长进而被我习惯的工作而已。但活到最后,对之还是曾有过牵挂。人活在世上,实在不该太把自己当回事,但只要人要赖活着,总得靠某种虚荣来营造出自我存在的价值感,无用的历史研究曾让我底气十足。虽然我的两本著作烂到算作草稿都不配,但我对我的学问有信心。我对古人的历史没什么兴趣,但每当我为活着感到疲惫、无趣时,对比之下,我总会自然地想去缩进历史研究的世界。但是即便是做研究,也并非能让我拥有尽善的生活感觉,因为有太多虚假的“研究”,还因为本质上少有其他人会对研究爱得纯粹。一个人喜欢追索,哪怕是对任意领域的,都会受到现实的阻挠和精神的压迫。问太多、想太多是种折磨,因为这样的情况下人会很难活得简单肤浅起来。好像说远了,其实仅就对做历史研究的想法而言,我只是想明白了心有天游,拘泥在一门学问之中,那样活着也是很庸碌的。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沙龙 / 梦想天空 / 人太聪明,思维可以穿越时空,啥都能看得清。没了未来,没了梦想。。唉。真可怜
    让李裕民追悔的是,交谈这么多次,他从不知道林嘉文患有抑郁症。







    林嘉文此前在自家书房留影。 资料图片


    姓名:林嘉文



    性别:男



    籍贯:陕西西安



    终年:18岁



    去世时间:2016年2月23日



    去世原因:坠楼



    2月23日,深夜23时45分。陕西西安一小区,“咚”的一声闷响打破寂静,随后传来一中年妇女的呼喊:“嘉文!嘉文!”两分钟后,呼喊转为撕心裂肺的哭喊。



    已出版两本史学专著,18岁的高三学生林嘉文,以坠楼的方式告别了黑夜和这个世界。半年前,他患上抑郁症。



    坠楼当晚,林嘉文做好作业,吃了药,并给朋友发去最后一封电子邮件,写道:“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



    天才少年



    18岁出两本史学专著



    胡宝亮还清晰记得第一次看到林嘉文简历时的震撼。



    2013年,岳麓书社编辑胡宝亮在微博里搜索自己编的一本书,发现网友“吸濡之鱼在江湖”对此书评价颇高。两人常有互动,就这样,胡宝亮结识了从未谋面的林嘉文。



    2014年7月16日快下班时,胡宝亮收到林嘉文发来的书稿。“1998年生”——翻开林嘉文的简历,胡宝亮一下子蒙了:“我一直把他当作一位中年历史学者。”



    “好啦,给胡老师道歉。我回头送你《当道家统治中国》赔礼吧。”林嘉文一边致歉,一边要求保密:“我的身份一直是假的,胡老师要保密!”



    《当道家统治中国》是林嘉文的第一本史学专著。早在2014年,他出版了30万字的《当道家统治中国:道家思想的政治实践与汉帝国的迅速崛起》,从道家政治的角度重新解读了文景之治。



    这本书出版时,林嘉文拒绝了出版方和学校的宣传,并要求隐瞒年龄。“从初中起就熟悉网络舆情的我,太容易想到如今社会上很多人不太欢迎别人的年少成名,大家对年少有才华的人并不看好,会顺理应当地认为其中有作假,或者想当然地料定别人会‘伤仲永’。”林嘉文在一篇自述中称,不愿让自己白白成为这些舆论泡沫下的牺牲品,不想自己宁静的读书生活被打扰。



    但林嘉文的年龄秘密很快“守不住了”。



    2015年12月,林嘉文出版了第二本史学专著《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林嘉文成为宋史学界的新星,被誉为“史学研究天才少年”。宋史大家李裕民教授为这位年轻后生破例作序,并赞其为“解放以后最年轻的具有学术研究能力的作者”。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专家张老师和林嘉文相识许久,他常震惊于林嘉文广阔的知识面和老到的看法:“他的水平,一般的博士也达不到,带博士也带不到他现在这个水准。”



    曲高和寡



    历史老师叫他“林老师”



    一切都有迹可循。



    林嘉文出生在西安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父亲在一所法律院校工作。



    读小学时,正是电视节目读史、讲史之风高涨的时候,家人在看《百家讲坛》时,他也跟着一起看。除了《百家讲坛》,他还看《资治通鉴》、《吕氏春秋》等著作。



    “好在父母舍得花钱让我恣意买书,只要我想买,他们都会答应。”林嘉文在一篇自述文章中回忆,中学时他已开始读民族史和大量关于宋史的一手文献,自学西夏文、文献学、目录学以及学术规范的知识,并在社交媒体上和活跃的史学界前辈交流探讨。



    史学不仅是林嘉文的兴趣爱好,更成为他安全的精神高地。在发给朋友的最后一封邮件中,林嘉文坦言:“我对古人的历史没什么兴趣,但每当我为活着感到疲惫、无趣时,对比之下,我总会自然地想去缩进历史研究的世界。”



    在同班同学眼中,林嘉文身在重点班,成绩又不错,尤其是历史成绩特别好,因而被称为“林老师”。



    连历史老师刘雅雯,也称他为“林老师”。同学说,林嘉文唤两位刘姓历史老师刘文芳和刘雅雯为“姐姐”。在历史课上,“姐姐”常让林嘉文上台,但林嘉文讲得太深奥,能听懂的同学并不多。



    “很多人不喜欢他,不喜欢他的高傲,不喜欢他的不爱打扫卫生,不喜欢他的不合群。”林嘉文的初中和高中同学张杨(化名)曾被林嘉文以特殊的方式赞扬:“你们什么都不懂,只有张杨懂一点,但那也只是皮毛。”



    “他的话中饱含自负,但他的自负绝非刚愎自用,而是真真实实的满腹经纶。”张杨曾打趣评价林嘉文——高处不胜寒。林嘉文赞同张杨的评价,常环顾全班感叹:“你们都只会学习,但你们不会研究。”



    “曲高和寡。”在学校信息中心魏主任看来,林嘉文的学识,远超过同龄人,因而能与之交谈的并不多。



    患病半年



    在网络世界更活跃



    半年前,林嘉文患上抑郁症。父母带着他前往第四军医大学看过,并开了药,一直在服用。这种痛苦,偶尔透露在他的微信朋友圈上。2015年12月4日,他写道:“说明书上写药的副作用是增重,结果我吃了后的副作用是每天全身又疼又困……”



    1月26日晚,他又发了一条微信说:越发不明白自己这么拼是为什么,如果说是为自己,那只能说是为拼而拼。



    网络世界的林嘉文似乎更活跃一些。知识面宽广、思虑问题周全,他还常与多位史学家互动。



    李裕民教授回忆,两人相识于2015年7月22日。之后,林嘉文共拜访过他6次,两人每次见面都讨论历史问题。李裕民觉得,这孩子是不可多得之人才。



    今年大年初五,林嘉文带着枸杞等礼物,前往李裕民家拜年。他在李裕民的书架前徘徊良久,最终借走了李裕民师弟的一本著作。2月19日,林嘉文前去还书。这一别,成为两人最后一次相见。



    李裕民说,当时他才知道,林嘉文早就看过这本书,之所以7天前借走,是因为那本书上李裕民做了很多批注,“他说想从批注中学习做学问的门道。”



    “两三年时间,出了两本书,还翻译了西夏文,这么大的学术跨度,很多博士生都做不到。”李裕民称,林嘉文知识面很广,两人每次交谈,他都会倾注心血为他指点。



    “每次去李裕民老师家,都能感受到平日很少能体会到的温馨和安稳感。我对不起李老师夫妇对我的关爱。”在最后一封电子邮件中,林嘉文称。



    最后时刻



    不忘送教授一本历史书



    当吐槽在朋友圈成为一种公然的“卖萌”方式,似乎少有人在意林嘉文偶尔敞开的孤独和痛苦。



    前几天,林嘉文曾和张杨探讨“自杀方式”。



    “张杨,你觉得怎样的死法最不痛苦?”“吃安眠药。”“哈哈,你真傻!吃安眠药看起来不痛苦,实际上很痛苦。因为死亡过程很漫长。不像跳楼,上吊,一下子就死了。你看,人生要经历那么多痛苦,死亡前的那一下根本不算什么。”



    “对于他的死,我没有一点点预感。因为他经常要自杀,都没有实践,所以对于‘死亡’,我和他畅所欲言。”林嘉文选择以坠楼的方式告别生命后,张杨自责不已:“我觉得我有罪。”



    一切都太突然,但似乎“计划已久”。



    这两天,李裕民教授回想起一个细节,让他追悔莫及。两人最后一次见面时,林嘉文送了他一本台湾版的《宋史新编》。“好几百块钱的书,他说他多了一本,所以送给我。”李裕民说,“他送我这本书,应该是想还一个人情,可能,当时他就已经做了某些决定。”



    让李裕民追悔的是,交谈这么多次,他从不知道林嘉文患有抑郁症。



    在留给世界最后的文字中,林嘉文称:“一走了之的念头曾在脑海里萌发过太多次,两年多来每一次对压抑、恐惧的感受都推动着我在脑海里沉淀下今日对生死的深思熟虑,让我自己不再会觉得自己的离开只是草率的轻生。”



    “最终的离去不仅是感性地对抑郁、孤独的排解,也是种变相地对我理性思考之成果的表达。”林嘉文说,终于还是要离开。



    昨日中午,部分高三学生和朋友参加了林嘉文的追悼会,林嘉文遗体随后被火化。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杨锋 侯润芳 实习生 王春晓
    • 可惜啊 +1
      • 在这不信党,不信神的社会里。很难想象这娃的父母如何过这关。
        • 无它,只能靠时间冲淡!
        • “连小小的中学里也处处是浓厚的政治气
        • "希望我的父亲能知足,
          珍惜我的母亲,同时改掉自己家长制的脾气以及极差的饮食追求,认清自己实际的生活能力和状况。太爱出去跟别人骑自行车,其实是不够挂念妻子和家庭。不要再保持那种单身宅男才会有的饮食习惯了,不健康,且这种饮食习惯是对性格和责任心的投射,说明人活得浑浑噩噩。
        • "向我的“朋友”们致歉,
          抱歉我给过你们一些错觉,我曾自私地想让我尝试去适应与世界相处,努力过放下我自以为是的精神洁癖。但我天性敏感,总是善于从在貌似愉快的氛围中的发生的小小分歧里窥探出自己与别人的殊途,让你们为我这么一个于你们活下去无意义的人耽误了些许时光。
        • "即便是做研究,也并非能让我拥有尽善的生活感觉,因为有太多虚假的“研究”,还因为本质上少有其他人会对研究爱得纯粹。一个人喜欢追索,哪怕是对任意领域的,都会受到现实的阻挠和精神的压迫。
          、我要承认我对历史研究的日久生情。之前在媒体上抑或私下里,总冷冰冰地说历史研究只是渐渐随年岁长进而被我习惯的工作而已。但活到最后,对之还是曾有过牵挂。人活在世上,实在不该太把自己当回事,但只要人要赖活着,总得靠某种虚荣来营造出自我存在的价值感,无用的历史研究曾让我底气十足。虽然我的两本著作烂到算作草稿都不配,但我对我的学问有信心。我对古人的历史没什么兴趣,但每当我为活着感到疲惫、无趣时,对比之下,我总会自然地想去缩进历史研究的世界。但是即便是做研究,也并非能让我拥有尽善的生活感觉,因为有太多虚假的“研究”,还因为本质上少有其他人会对研究爱得纯粹。一个人喜欢追索,哪怕是对任意领域的,都会受到现实的阻挠和精神的压迫。问太多、想太多是种折磨,因为这样的情况下人会很难活得简单肤浅起来。好像说远了,其实仅就对做历史研究的想法而言,我只是想明白了心有天游,拘泥在一门学问之中,那样活着也是很庸碌的。
    • 可悲。家长要负主要责任。对于一个某方面智力或能力, 异于常人的孩子, 家长的责任就是: 不要让他跑的太快, 跑的太远, 让孩子知道他真正的limit在哪里, 而不是沾沾自喜于自己孩子超常的方面。 让孩子在一个不能对自己有正确认知的环境中长大, 他就肯定会夭折。 +1
      • 不认可。。俺体会,许多家长跟咱一样。哪里懂得那么多,没文化!我带孩子就跟带狗一样,她玩,我乐。没有那么多心思。 可怜的父母,稀里糊涂养个天才儿子,跳了楼。疼死了。 还是养个傻孩子运气好哦 +2
        • 那个是很极端的例子。一般人哪摊得上这种倒霉事,很多天才不也都活的好好的
          • 真正的天才生活大多坎坷。。。
            • 那些数量也太少了,一般人也没机会摊上。就算是百里千里挑一的那种,人家基本上也都过得好好的
        • 谁给他吃了那么长时间的药了, 父母需要文化才知道自己孩子怎么了? 他妈是教师, 他爸是搞法律的, 没文化? "林嘉文曾试图向同学们伸出双手,与同龄人交上朋友,但最后,他在离去的最后文字时留下了“道歉""。谁最该去帮助他?
          • "自感“看尽繁华”的内心,让林嘉文面对世界时的视角,更多像是一种“俯视”。谁应该最先发现他的自以为是? 当他自以为是的时候, 谁最应该告诉他, 他其实也和常人一样渺小?
            • 您这一连串的反问,哪里是一般老百姓可以回答的了的。。放弃
              • 他父母是人类灵魂工程师, 他爸还是有心理知识的法律研究者, 在已经知道孩子有病了, 如果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 及时纠正孩子的自命不凡, 这个孩子也许就不会死。这样水平的父母没做到, 要么是太陶醉于孩子的天才, 要么是国人对心理健康的意识为0。
                • 精神问题要是都有解的话,那也就没那么多人会选择自杀了。解决的道理很容易理解,真正做起来可又是另一回事 +1
                  • 精神问题和心理健康是两回事。心理健康跟肉体健康一样, 是可以预防, 保养和维护的, 保养和维护好就不会出现, 那么的多精神和心理疾病的患者。 +1
                    • 不管如何解读,其实最后还是一样的,就是解决的道理不难理解,很多人都知道,选择自杀的人也许更清楚那些道理,可真正做起来又是另一回事,不是那么简单的
                      • 你的观点恰恰证明了, 心理健康在很多人脑子里, 还不认为是跟肉体健康一样重要, 不认为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部分。还以为是自生自灭, 听之任之。不知道心理疾病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 正因为这种想法的人多, 自杀率才会这么高。
                        • 解决的了再说吧?你说的道理没几个人不知道,问题是知道又怎样,有些东西知易行难啊
                          • 知道就好。至于行易, 还是难, 多几次血的教训之后, 就没有人喊难了。大家就会关心心理健康, 像跳广场舞一样积级了。
                            • 举个减肥的例子怎样?谁都该怎么做,可为何还是不行呢?因为肥胖造成的健康问题很严重,可这么容易的事,怎么就没法解决呢?你觉得要多少血的教训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比精神问题要容易解决吧?不如你给个法子?呵呵呵......
                              • 你想说什么呢? Let it be?
                                • 这不是已经说了吗,想请你给个法子啊?
                                  • 法子就是: 像重视养生一样, 重视心理健康。要全民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要普及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 像现在那么多养生讲座一样, 要多一些心理健康讲座, 让人们有些如何保持健康心理, 识别心理疾病的常识, 可在第一时间自我保养, 和有地方寻求专业帮助和治疗。
                                    • 比如这个孩子的父母, 不是一般没文化的父母, 有一定的跟人的心理和灵魂, 打交道的专业知识, 如果他们在较早的时候, 就能识别和意识到这样的天才孩子, 可能有的心理问题, 及时加以调整, 这个孩子就不会死。可悲的是, 他们并没有给予重视。
                                    • 如果说了那么多,还是解决不了,那该怎么办呢?
    • 可怜~~~每每孩子生病, 我就觉得, 有时对孩子要求太高, 孩子健健康康就够了~~ 她没事的时候, 又觉得还是得对她有要求 ~~~唉, 人啊, 就是不满足~~
      • 也许你的要求确实太高..... +1
        • 有点要求, 但绝对不高~~
          • 不好说!你的一点要求,放到别人那里没准就是难以企及的? +2
            • 真那样我就得笑醒了~~~ +1
      • 没关系,很多家长都跟你一样,我们家也一样。得陇望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力量源泉。身体好当然是最重要的,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最终还是要用好身体来革命的嘛。LOL
        • 可怜天下父母心~~~
      • 肯定没我低吧,我的要求是水管工
        • 我都不敢有这要求~~~:)
    • 看了这个贴都直后悔,能不能发个开心的啊。
      • 彤彤,赶紧上段子 :)
        • 让彤彤看看8 袋美女。。嘿嘿。。比他级别高两袋
          • ☆*✲゚*。(((´♡‿♡`+)))。*゚✲*☆
          • 这袋鼠不错。
    • 他的书都是躺着的,让人担心。他认识耶稣基督吗?
      • 报道没讲。我估计他不认识耶稣基督。这跟书都是躺着或站着有关系吗? 不谈逝者,愿闻其详。
        • 书架里不要塞得太满,最好留一些空格,以做“透气”之用。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从家具保养的角度来看,如果书架长期塞满了图书,很容易导致书架变形;二是从书架摆放风水的角度讲,塞满书的书架不“透气”,很容易让人情绪烦躁,头脑缺乏灵感。
          • 哦。。谢谢
    • 我不觉得是什么抑郁症状,性格很多是天生的,就算他不跳楼,这一辈子也不会活的开心,这也未尝不是一种解脱。只是对亲人不公平。 +1
      • 他"希望我的父亲能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