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作者:黄振迪
当四川地震发生后,被网民称为“宝宝”的温家宝总理一马当先深入灾区前线之际,很多青年志愿者都已奔赴灾区,他们甚至比我们现代化的军队的进发速度都慢不了多少,而且他们是自带干粮,自带工具,自担风险。而留在“后方”的全国各地的同胞,则在寻觅着如何帮灾区人民做点什么、如何表达他们的心意的机会。但是,面对“官方慈善机构”他们又犯了愁:他们都看过太多的腐败,也看过太过迟钝的官场,面对官式慈善机构的不透明、他们面对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善款无法一一核实,而流露出强烈的不信任。因此,更多的网民选择了通过与之朝夕相处中逐步建立信任的网络(站),来表达他们的愿望;选择了他们信任的网络(站)捐款,来表达他们的爱心。正是如此,一些官方慈善机构也在寻求与网络合作,而著名的“网易”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当网易日前发出声明,声称从5月14日开始,中止不愿公开善款数目、接受网民监督的国内官方慈善机构“红十字总会”合作的消息传出,“官方慈善”的尴尬,就已经明朗化了。
平时,我们的慈善工作并不是那么顺利的。一些单位的“慈善”,往往是凭着行政权力对员工进行摊派的居多。但是,当四川地震这样的大灾难发生后,人们却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心,“捐出我们的热血,献出我们的力量”是他们的口号;”有钱出钱,有血献血“,成了全国人民发自心底的呼声!
在这之间,有“单位”的,自然仍然是由官方慈善统一筹措。要捐,“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因此,就难免出现一些令“官方慈善”尴尬的镜头:有的说,我们不要捐钱,我们要捐,就捐食品、捐衣物!有的,则提出要捐就直接送到灾区,直接把钱交到灾民手里!而更多的,就顾不了那么多了,无奈地说:捐就捐吧!
但是,捐是捐了,他们最关心的是抗灾前线的灾民到底会不会收到?到底会收到几成?善款将用到何处。。。所有这些,善众们心里都没底!这时,他们就只好抱着揪心的“尽心”之想——反正我是尽心了!
正是如此,更多的网民选择了与他们朝夕与共、朝夕交流所形成的、极端信任的网站。而有的,在单位“捐”了,又到网络继续捐——他们怕灾民收不到!
而网站募捐,每次发起,都是被动而起。他们本来就是“两头为难”。在我们的以官方为主导的社会里,仿佛慈善本应是官方的事似的。一个网站、一个企业,要发起募捐,要成就一个慈善之举,都需要受到那么多官方的审批和那么多来自官方的质疑。因此,在大多数时候,这些网站往往选择了拒绝。
但是,当此“国难当头”之时,他们再也无法逃避。形势已经摆在这里——有很大一部分人,要么就直接捐给网站,要么就不捐!因为网络是透明的,我们看到,在此无奈之下一个个被迫发起募捐的网站,他们的一分一毫的善款都载之网页:
有的,他们把每笔善款,都按网友的网名和善款一一对应刊出;有的,则干脆是把善款帐户的存折,直接拷到网页上,供网民核对、监督。。。“国难”才不到五天,一些网站日募善款少则十几二十万,多则百万、数百万之巨。这些善款,看起来与官方的成建制、成单位的所谓“募捐”不可同日而语,但你只要想到这些都是由一个个网民自发捐献而来。网民凭的都是一腔热血,他们捐得自愿,捐得放心,其含金量却要比官方慈善要来得高得多!
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当网易日进百万之时,网友突然发出了质疑:怎么网易接收方怎么是“汇付天下”?怎么网易没有公开帐目!
网友的质疑,终于使“红十字总会”再次陷入了尴尬之中。网易按照透明的网络的方式让真相大白:原来在“可对网友捐款总数有明确记录,起到全程监控作用。而网易合作方“中国红十字总会”则不愿意接受此方式”!
其实,这种尴尬不仅是“红十字总会”的尴尬,而是整个“官方慈善”的“原罪”式尴尬。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来自几个方面:
“慈善”变“救济”的“尴尬”:作为“官方慈善”,“官方”本就是全国最大的资源支配者和巨大的财政资源的掌握者,本就只存在“政府救济”,而不存在什么“慈善”不“慈善”的问题。慈善就是爱心的体现。既然你有如此爱心,何不直接从政府资源中进行划拨调配?既为“官方”,又怎么要向民间募捐?既从民间募集而来,却怎么成了“官方慈善”?
“爱心”变“关怀”的尴尬:官式慈善,是一种很厚重、很可笑的“借花献佛”式尴尬。象我们这样的既不“在”党,也不属政府的人,我们的爱心捐献,怎么又成“组织关怀”?虽然,作为慈善捐助人,不为名不为利,为的是表达自己的爱心、对同类的悲悯,甚至还可以抽象到对家乡的眷恋、对祖国的挚爱。但这个“爱心”本自民间,来自社会,却怎么就是这样的善心,竟然也得打扮成“官方”的姿态,却又还要戴上“慈善”的桂冠呢?
“角色互换”首尾不能兼顾的尴尬:官方慈善机构,顾名思义,其善款,乃人员由官方调配,善款由官方掌握。如果说“官方”就能代表着清廉、就能代表着透明、就能代表着管理的规范还好。但是,官方的衙门却往往是“水很深”。善款一旦入得衙门,则奇怪的转入巨大的行政资源当中,“慈善”和“衙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虽然是可以“集中力量干大事”,但是天下之大、范围之广,捐助者却不知其干了何事?救了何人?帮了哪家?再加上我邦的行政费用之巨,又是名扬世界的。衙门很大很深,而慈善太具体很小很小。“官方”和“慈善”搅在一起,令人看到只能是很强悍、很强大的衙门,哪里又能看出什么“慈善”来?
其实,“慈善”本来就只有民间,才能称“慈善”的,这在世界上都属通例。这就如民国时期,有官职就得称官职,无官职方可称“先生”一样,一清二白,泾渭分明。
慈善是一种爱心,而官方则是一种责任。说得直点,我们纳税人平时纳税,就是为了使在危难之时得到你们救助的。因此,怎么可以把“责任”和“爱心”搅在一起,而统称为“爱心”呢?生活化一点,你怎么可以既生孩子、还给孩子喂奶,你又要你孩子管你叫爹呢?
国难当头之时,我们拷问:
——何时“慈善”才能重回民间?何时“慈善”才能成为真正的“慈善”?我们的官方,何时能摆脱这种时时都要面对的尴尬?
(20080516“国难日”第五天晚草,17日凌晨一较、晚二较)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当四川地震发生后,被网民称为“宝宝”的温家宝总理一马当先深入灾区前线之际,很多青年志愿者都已奔赴灾区,他们甚至比我们现代化的军队的进发速度都慢不了多少,而且他们是自带干粮,自带工具,自担风险。而留在“后方”的全国各地的同胞,则在寻觅着如何帮灾区人民做点什么、如何表达他们的心意的机会。但是,面对“官方慈善机构”他们又犯了愁:他们都看过太多的腐败,也看过太过迟钝的官场,面对官式慈善机构的不透明、他们面对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善款无法一一核实,而流露出强烈的不信任。因此,更多的网民选择了通过与之朝夕相处中逐步建立信任的网络(站),来表达他们的愿望;选择了他们信任的网络(站)捐款,来表达他们的爱心。正是如此,一些官方慈善机构也在寻求与网络合作,而著名的“网易”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当网易日前发出声明,声称从5月14日开始,中止不愿公开善款数目、接受网民监督的国内官方慈善机构“红十字总会”合作的消息传出,“官方慈善”的尴尬,就已经明朗化了。
平时,我们的慈善工作并不是那么顺利的。一些单位的“慈善”,往往是凭着行政权力对员工进行摊派的居多。但是,当四川地震这样的大灾难发生后,人们却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心,“捐出我们的热血,献出我们的力量”是他们的口号;”有钱出钱,有血献血“,成了全国人民发自心底的呼声!
在这之间,有“单位”的,自然仍然是由官方慈善统一筹措。要捐,“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因此,就难免出现一些令“官方慈善”尴尬的镜头:有的说,我们不要捐钱,我们要捐,就捐食品、捐衣物!有的,则提出要捐就直接送到灾区,直接把钱交到灾民手里!而更多的,就顾不了那么多了,无奈地说:捐就捐吧!
但是,捐是捐了,他们最关心的是抗灾前线的灾民到底会不会收到?到底会收到几成?善款将用到何处。。。所有这些,善众们心里都没底!这时,他们就只好抱着揪心的“尽心”之想——反正我是尽心了!
正是如此,更多的网民选择了与他们朝夕与共、朝夕交流所形成的、极端信任的网站。而有的,在单位“捐”了,又到网络继续捐——他们怕灾民收不到!
而网站募捐,每次发起,都是被动而起。他们本来就是“两头为难”。在我们的以官方为主导的社会里,仿佛慈善本应是官方的事似的。一个网站、一个企业,要发起募捐,要成就一个慈善之举,都需要受到那么多官方的审批和那么多来自官方的质疑。因此,在大多数时候,这些网站往往选择了拒绝。
但是,当此“国难当头”之时,他们再也无法逃避。形势已经摆在这里——有很大一部分人,要么就直接捐给网站,要么就不捐!因为网络是透明的,我们看到,在此无奈之下一个个被迫发起募捐的网站,他们的一分一毫的善款都载之网页:
有的,他们把每笔善款,都按网友的网名和善款一一对应刊出;有的,则干脆是把善款帐户的存折,直接拷到网页上,供网民核对、监督。。。“国难”才不到五天,一些网站日募善款少则十几二十万,多则百万、数百万之巨。这些善款,看起来与官方的成建制、成单位的所谓“募捐”不可同日而语,但你只要想到这些都是由一个个网民自发捐献而来。网民凭的都是一腔热血,他们捐得自愿,捐得放心,其含金量却要比官方慈善要来得高得多!
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当网易日进百万之时,网友突然发出了质疑:怎么网易接收方怎么是“汇付天下”?怎么网易没有公开帐目!
网友的质疑,终于使“红十字总会”再次陷入了尴尬之中。网易按照透明的网络的方式让真相大白:原来在“可对网友捐款总数有明确记录,起到全程监控作用。而网易合作方“中国红十字总会”则不愿意接受此方式”!
其实,这种尴尬不仅是“红十字总会”的尴尬,而是整个“官方慈善”的“原罪”式尴尬。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来自几个方面:
“慈善”变“救济”的“尴尬”:作为“官方慈善”,“官方”本就是全国最大的资源支配者和巨大的财政资源的掌握者,本就只存在“政府救济”,而不存在什么“慈善”不“慈善”的问题。慈善就是爱心的体现。既然你有如此爱心,何不直接从政府资源中进行划拨调配?既为“官方”,又怎么要向民间募捐?既从民间募集而来,却怎么成了“官方慈善”?
“爱心”变“关怀”的尴尬:官式慈善,是一种很厚重、很可笑的“借花献佛”式尴尬。象我们这样的既不“在”党,也不属政府的人,我们的爱心捐献,怎么又成“组织关怀”?虽然,作为慈善捐助人,不为名不为利,为的是表达自己的爱心、对同类的悲悯,甚至还可以抽象到对家乡的眷恋、对祖国的挚爱。但这个“爱心”本自民间,来自社会,却怎么就是这样的善心,竟然也得打扮成“官方”的姿态,却又还要戴上“慈善”的桂冠呢?
“角色互换”首尾不能兼顾的尴尬:官方慈善机构,顾名思义,其善款,乃人员由官方调配,善款由官方掌握。如果说“官方”就能代表着清廉、就能代表着透明、就能代表着管理的规范还好。但是,官方的衙门却往往是“水很深”。善款一旦入得衙门,则奇怪的转入巨大的行政资源当中,“慈善”和“衙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虽然是可以“集中力量干大事”,但是天下之大、范围之广,捐助者却不知其干了何事?救了何人?帮了哪家?再加上我邦的行政费用之巨,又是名扬世界的。衙门很大很深,而慈善太具体很小很小。“官方”和“慈善”搅在一起,令人看到只能是很强悍、很强大的衙门,哪里又能看出什么“慈善”来?
其实,“慈善”本来就只有民间,才能称“慈善”的,这在世界上都属通例。这就如民国时期,有官职就得称官职,无官职方可称“先生”一样,一清二白,泾渭分明。
慈善是一种爱心,而官方则是一种责任。说得直点,我们纳税人平时纳税,就是为了使在危难之时得到你们救助的。因此,怎么可以把“责任”和“爱心”搅在一起,而统称为“爱心”呢?生活化一点,你怎么可以既生孩子、还给孩子喂奶,你又要你孩子管你叫爹呢?
国难当头之时,我们拷问:
——何时“慈善”才能重回民间?何时“慈善”才能成为真正的“慈善”?我们的官方,何时能摆脱这种时时都要面对的尴尬?
(20080516“国难日”第五天晚草,17日凌晨一较、晚二较)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