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伯拉姆斯的第一部管弦乐作品. 1854年开始创作, 1858年完成.创作这部作品的前后五年可以说是伯拉姆斯生命中最重要的五年:
1853年, 与舒曼相识, 并被舒曼在<新音乐>杂志上宣称为新音乐的未来领袖人物.
1854年, 结识并爱上克拉拉-舒曼. 开始写一个双钢琴奏鸣曲, 经常与克拉拉在钢琴上一起演奏,切磋这部作品. 同年, 舒曼精神失常, 试图跳河自杀.
1855年, 开始为这部双钢琴奏鸣曲配器, 准备改写成他的第一部交响乐
1856年, 舒曼去世以后, 与克拉拉一起沿莱因河旅行到瑞士度假, 之后两人决定分离. 伯拉姆斯决定把准备写成交响乐的作品改写成钢琴协奏曲.
1859年,一月在德国Hannover首演, 伯拉姆斯自己担任钢琴独奏, 指挥是他的好友, 著名的小提琴家Joachim---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就是献给这位小提琴家的.
伯拉姆斯有非常明显的双重性格, 而最能反映他的双重性格的作品就是这首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我最喜欢的是第一乐章. 该乐章的开头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让人想起贝九的第一乐章,钢琴是在乐队演奏到第四分钟达到一个高潮时进入,与乐队富有激情的演奏相比钢琴显得非常地有节制---这可能是受了克拉拉的影响(克拉拉当时是一个以风格清晰,有节制而著名的钢琴演奏家). 整个第一乐章就是在激情与节制的交差对比中进行的. 人们通常把第一乐章与舒曼的自杀联系起来, 乐队的开头也确实容易让人想起湍急的河流和上空聚集的乌云. 伯拉姆斯在乐谱上把这一乐章的风格定为 “庄严地” (Maestoso), 但我还是会时不时的感到克拉拉的影子在那儿游动. 柔板(Adagio)的第二乐章既象是写个良师舒曼的挽歌, 又象是献给他深爱但却将要分离的师母克拉拉. 在生死离别, 悲爱交加的第一和第二乐章后, 第三乐章却是一个欢快的回旋曲(Allegro, non troppo), 带有很强的匈牙利舞曲的风格, 好象伯拉姆斯在告诉世人他已化解了内心的矛盾, 从此将平静地面对人生. 这首协奏曲是伯拉姆斯众多作品中最具浪漫主义的一个, 是他作曲生涯的转折点. 从那以后他将坚持古典主义的传统, 就象伯恩斯坦说的:
“He set himself up as the Guardian of Music Order in an age of Romantic disorder, but what he was really guarding were his own passions, those conflicts that threatened to tear him apart.”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