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

憋不住,偷偷跑来忽悠一下……。千言万语,汇集成一句话:

BS这个偷懒的作蛆家,之后再BS这个腌鲰家!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忽悠"总谱也需适度,
    艺术本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音乐也好,摄影也好,文字也好,"忽悠"得适度才好。适度了才有美感,过度了就牵强,就做作、就矫情。
    有事没事地去“乐韵书香”、“摄影艺术”、“人生足迹”,也发些贴子、发些照片、发些音乐,也忽悠几下,也就小有了上述感想。
    记得80年代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听中央交响乐团的音乐讲座,有这么个关于总谱中华彩乐段故事记忆尤新:
    华彩乐段(Cadenza):原指意大利歌剧咏叹调未尾处由独唱者即兴发挥的段落。后来在协奏曲的乐章末尾处也常插用此种段落,通常作曲者在总谱上留出空白,乐队暂停演奏,由独奏者自由发挥表演。
    话说一次音乐会,作曲家混在观众中坐在台下聆听。音乐进行至华彩乐段,乐队停止演奏,由小提琴手一人"忽悠",发挥得如痴如醉,可观众并不买帐,在台下议论纷纷但也无奈小提琴忽悠得意犹未尽、自我陶醉。这时,作曲家实在按捺不住,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从观众席中力排众人、大步流星冲上台来,抡圆了给小提琴手一个大耳光.
    • sofa
    • 然后。。。。。。
    • "作曲家实在按捺不住,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从观众席中力排众人、大步流星冲上台来,抡圆了给小提琴手一个大耳光." ....
      • 有人越挨打越有快感
        • 一个DX曾经说过:YY的最高境界就是幻想受虐(没有针对任何人)。。。
          • 偷偷的问一句:
            这样大打出手好不好?
            • 别担心
              想挨打也没那么容易。
            • 当然不好, 作曲家写了空白总谱就是让人家"华彩"的嘛. 有什么意见不能跟提琴手讨论呢? 想必是小资没学过“百花争鸣,百花齐放”。还是有空重温一下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吧。我们跟Cruiser拍赛车时,也学过的>(#2987970@0)
              • 我要在多伦多就好了, 也提着相机跟在你们屁股后充艺术家。。
                我买10D时,EGG,OGG等前辈还拿着sony717/818 当宝贝呢。。 :-))
                • 我的拍照作业在这儿呢, 多请指正>>(#2971458@0)
                  • #3004408@0
            • 大打出手当然好了,老话怎么说的?打是T,骂是A,俺大打出手好象还不如破口大骂来的厉害。。。:-)
            • #3004531@0
      • 大耳光是华彩的一部分, 没有写进任何分谱总谱, 临时发挥, 所以大家很意外.
        • 恰当的时候,总有名人名言出现。 :-))
        • I like this adaptation, better than abused stuff。。。
        • Hia hia...
    • 看来忽悠也要掌握节奏, 也可分托派和富派. :)
      • 关于托派, 兹有布哈林的论述原文如下:
        显然,过去和现在都存在着能够促进争论、成为争论的基础的某种客观因素,这些因素在初期表面上是以“文坛”论战的形式出现的。
        --“布哈林论托派”发表于1924年,摘自《论托洛茨基主义问题》
        • 幽默! :—)
          又笑歪了。。。
        • 又问: 那富派您还有什么拿来引证的?
          • 这个, 太难了. 向老乐迷求救
            • 虽然老迷是忽悠得专业选手, 但您在创造性忽悠方面已超过老迷了.. :-)
    • 总算有人说了大实话,心服口服。
    • 有话要说!可惜现在忙起来了……匆匆敲几个,大家继续忽悠啊,俺一有空就回来参乎……:-)
    • “由独奏者自由发挥表演” + 作曲家的耳光 = 看来自由还不完全属于独奏者。
    • 艺术本源于生活--->忽悠源于艺术呼
    • 再贴同时听到的另一故事供网友们一笑。这也算是忽悠音乐的故事:
      还是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的音乐讲座上听到的故事:
      70年代的中国,文化大门向西方关闭了。国际上颇有微词,说中国不要莫扎特了、不要贝多芬了。无柰,当时的文化部长于会泳出面,请来了瑞典的一对老夫妇来京演奏(男的是大提琴独奏,女的是钢琴伴奏)。
      可是来京后,老太太生病,不能弹钢琴了。老头决定单独上阵,演奏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曲。这下可让文化部头痛了。因为巴赫的这六首曲子,深奥难懂,只怕观众不能烘托气氛,让国际社会看了笑话。于是文化部出面,事先组织好发票的观众,让他们开会学习,教育他们这场演出事关国际形象,让他们看着第一排中间的一位专家的动作。他鼓掌,观众们一定要紧跟鼓掌,不得怠慢。
      现场演出时,观众果然不负众望,由第一排的专家带领,掌声雷动。瑞典老头一回到后台就哭了。他回国后转撰文说:巴赫只有在中国才找到了故乡!
      • 沉重得差点儿笑不出来!:-D
        • 噢, 也真是沉重了点, 因为它从一个侧面记载了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的历史一页
          • Thanks for sharing!
    • 憋不住,偷偷跑来忽悠一下……。千言万语,汇集成一句话:
      BS这个偷懒的作蛆家,之后再BS这个腌鲰家!
      • 神啊! 我们都用纯洁的语言爱你并互爱啊
        • 说得对,谢谢!